第19节
那好处甚至是肉眼可见的。
虽说刚用上化肥的地,最快也要等十月底才能收获,但不妨碍他们充满惊喜。
更不妨碍对新来的小知县充满期待!
至于为什么叫小知县。
谁让他年纪实在小啊!
当然大家只是私下喊喊,以至于纪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外号!
纪炀在众人簇拥下,跟着游遍整个县城,他们县城地方不大,人户不算多,可走到最后,队伍也有好几百人,估计住在县城周边的百姓们也过来凑个热闹。
从汴京来的滕显主仆像是做梦一样。
这是纪炀?
真的是纪炀?!
不过他们两个还是跟着队伍一起游火龙,好像还挺有意思的?
只是周围对纪炀的夸赞,让他们浑身不自在,总不会是纪炀花钱让他们夸的吧?
纪炀并不在意他们的想法。
最后看着火龙放到河水当中,听着周围百姓此起彼伏喊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事顺遂。
再有天上的圆月相伴,纪炀心里的想法更加坚定,百姓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一定会!
第19章
中秋节后入秋分,年景无忧迎丰收,这是句农家人耳熟能详的农谚。
意思是中秋过后便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接下来便迎来收获的季节,大部分农作物在这个时节可以开始收获。
东边的水稻,西边的小麦,已经陆陆续续到收割的时间。
接下来这半个月里要抓紧抢收,如果收割时多雨水,不仅对农作物收获不好,后面的晾晒更是容易发霉生虫。
所以要趁着天晴赶紧收割粮食。
粮食的长成殊为不易。
拿麦子来说吧,播种之前提前三四天翻晒种子,这样可以保证播种下的出苗率。
等种下去,担心雨水不够,麦子长成率不高,可雨水过多,种子又会闷在土里沤烂,更是长不成。
好不容易长出来,病虫害又来了,若遇到害虫多的年份,一夜之间就会遍地枯黄。
麦苗长出,还要瞧这些麦苗长得整不整齐,壮不壮。
麦子抽穗,既要防虫,还要防鸟,更要防旱涝,这个时间天气热一点,阳光充足,麦粒就更饱满。当然,不下雨也不行,否则又是旱灾,粮食必然减少。
终于熬到麦子收获,还盼着收获的十天半个月里,一定不能有雨。
谁都知道有雨水凉快,可他们宁愿顶着大太阳收割,把麦子收下来,打谷,晾晒,保证粮食晒得足够透,囤积的粮食水分少,就不容易生虫。
讲起来都如此复杂,更不用说播种之前的耕地,耕牛不足的时候,则有人力来做。
古代的耕地,大部分都是人牛同耕,意思是大部分的耕地,都是人代替牛完成,这也是古代耕牛如此珍贵的原因。
地里厚实的泥土要不断翻耕,其中汗水可想而知。
这么辛苦地劳作之后,麦子终于可以磨成粉,做成饼子,面条,馒头,吃到人的嘴里。
一步一汗水,一步一艰辛。
了解了他们的辛苦,就能明白现在的喜悦。
但即使秋收如此重要,纪炀去各个村子查看化肥情况的时候,各家都抽出种田最厉害的人来跟知县大人一起翻看化肥的情况。
纪炀在中秋过后,安排好衙门里的事,便带着玉县丞,两个捕快,还有小厮平安一起去扶江县五个村子查看情况。
既是看看各村制作化肥的进度,也要了解秋收情况。
县城附近的三个村子,马家湾,玉家湖,三江村的已经去过了。
现在的上集村的情况也了解得差不多,等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