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他要复仇
遮马地沙早带领士兵百人排列道左在那里迎候。见钦差大臣的官轿红顶在晨雾中闪动,指挥把手一扬,西洋乐声便大作起来,一时引来众多百姓和外国居民争看热闹。

    理事官将林则徐一行引至行辕驻地一莲峰庙。莲峰庙创建于1592年,初名天妃庙,又名慈护宫。现在这里成了清朝官员巡视时的临时住所。

    当时由洋人办的《中国丛报》报导了林则徐来莲峰庙时的情景。队伍自关闸出发,到进入庙前那片广阔的庭院,其情景是非常有趣的。是晨天空晴朗,在小山的斜坡下,这个院子十分凉爽。成群结队看热闹的人,已经聚集在院外。而院子内,澳门理事官、同知、知县以及钦差大臣的代表,已在那里恭候。各种礼物——银子、丝绸、荼叶、猪和角上扎了红绸带的小牛,也已摆设在庙的正门口。队伍由二百名左右士兵组成,成两列纵队,约摸有四百多码长。不管是在进行中或在操演时,都极不整齐。一名骑马的军官最先到达,随后是抬大锣的,接着是一队扛旗的中国士兵,引导着钦差大臣的八人大轿。走在轿旁的,还有一队葡萄牙仪仗兵。然后又过来一小趴本地士兵,为邓总督开路。在他后面,跟随着其他官员和军队。大员们一到,受到在恭候的官员的迎接,然后被引进庙堂,在那里稍事休息并与理事官举行会谈。

    这篇报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中西合璧的奇异画面。有扛着洋枪的外国士兵,有缀着肩章绶带的葡人军官,有项带花翎的达官要员,有素衣粗衫的蓬头小民,有西洋乐器,又有中国祭祀,既有粤语声声,又有西语朗朗,然而笑声却是共同的,那种友谊却是不用语言的。

    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友好的场景。倘若英国人也像葡萄牙人这样尊重中国的主权,听命中国的法律,不去搞邪门歪道,它们决不会遭到驱逐,决不会成为海上难民。在它们居住区内,也会出现这样风俗画般的热烈场面,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朵奇葩,一件让后人称道的往事……

    林则徐是第一次走进夷人居住区,这使他眼界大开。他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尽管如此,他仍然对外国人的服饰文化、婚姻风俗等等大惑不解。

    他说,惜夷服太觉不类。男人浑身包裹紧密,短祸长腿,如演剧扮作狐、兔等兽之形,这服装和清代人众的服装正好相反,清人系满族服装推而广之的一种服装,长袍马褂,宽大松缓。和夷人服装相比,只能说互有利弊,不能一概排斥。

    由此可见,即使像林则徐这等远见卓识之人,仍有偏见和狭隘之处。

    他对外国人也颇看不惯:

    其发多卷,骤见能令人骇,粤人呼为鬼子,良非丑诋。更有一种鬼奴,谓之黑鬼,乃谟鲁国人,皆供夷人使用者,其黑有过于漆,天生使然也。妇女头发或分梳两道,或三道,皆无高髻。衣则上而露胸、下而重裙。婚配皆由男女自择,不避同姓,真夷俗也。(《林则徐集日记》第351页。)

    闭关锁国使人的思维短之又短。

    从林则徐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精细入微之人,一个具有深刻观察力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恪守旧规很难接受别的文化的人,是个具有很浓的老夫子味道的人。

    在对澳门巡视的数个小时中,林则徐详细察看了原来英人居住地,看看有无有存贮烟土情事,并且和葡萄牙人达成了一项协议:使其在中国和英国的对立中保持最严格的中立。待诸事完毕之后,便打道回府了。

    9月6日凌晨,刚到虎门镇水师寨中的林则徐,得到了紧急战报:九龙山地区发生海战……1839年9月4日,上午9时。

    义律和士密大佐乘坐路易莎号,带着几只武装快艇从香港出发,开到九龙山炮台附近海面,假装要求供应食物,向中国水师大鹏营三只师船寻衅。

    大鹏营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1997·香港回归简介 >中国1997·香港回归目录 > 第一章 他要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