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另外的打击
其余英舰赶来拼死救助,方使架历号得其解脱。
战斗至夜幕降临才鸣金收兵。
英舰受到重创,仅被海船捞获的,就有油缆、帆杠、转轴等。据报,英军被击毙的有数十人。
矾石之战,虽然没有大胜,但却打击了英军的嚣张气焰。尽管英军装备优良,训练有素,但若碰到同仇敌忾的人民和军队,要想战而胜之决非易弁。它还说明,英军虽然能陷定海,但不一定能陷广州,英军虽然能在定海取胜,却也可能在广东失败。如果长此以往,英军就会经不起消耗……
然而,道光帝却对英军的入侵渐渐恐惧起来。自攻陷定海之后,英舰主力渐次北侵。这股祸水北移,对一向醉卧花丛酒林的各地官僚们是一次生死考验。
中国海防大都不堪一击。
长期的歌舞升平,尤其是杂花生树,风光秀丽的南方沿海,天生的温柔乡,早把铁马冰河、纵横万里如虎的民族骨骼泡得酥软酥软,八旗子弟的勇力早已随风散去。当和平的日子无边无际如长河般冲刷它们时,由于特殊的地位,这些统治者的腰脊往往比普通人要软许多。
上行下效。既然上层享乐糜烂如此,下层海防要塞同样醉生梦死。据当时官方奏报,浙江军方对英军入侵事前既无准备,临事复觉张皇。江苏军队亦从未闻有讲求训练一语,山东水路弁兵,于数千斤大炮皆未练习、仓猝试放,多不应手,天津守军仅八百人,旧存铁炮大半刷膛锈损,多不堪用……
似这等现状,这种情势,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多数官员都有深深的恐惧感。
是谁把这些厉害的洋人引来的?是谁把西方的祸水引向东流?于是他们都把目光洒向广东的林则徐。林则徐禁烟之前,虽然洋人把南弄得乌烟瘴气,鸦片烟弄得人们柔弱不堪,但它并不危及国家安全,并没有向中国开仗,也没有将战火蔓延这么多的地方。林则徐一禁烟,惹恼了英国人,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上年广东缴烟,先许买价,而后负约,以致激变,这样,人家英人才发兵前来问罪。
林则徐虽然禁烟有功,但引狼入室,挑起战端罪大于功……主和派们在英军的隆隆炮声中,一声高过一声地向道光帝耳中送去谗言,使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信任慢慢发生了动摇。
1840年8月11日,懿律和义律率领的舰队已经迸泊北方海的大沽口,这里是主和派首领琦善的防区,他是当时的直隶总督。
这时,道光帝已经知道英人的厉害,原来的赫赫威势已去掉大半,他对琦善授旨臼:如果英舰驶来,要是它们没有桀骜情形,就不要开枪开炮了,要是它们有什么函件信帖,不管它们是译文还是英文,你就即刻呈送上来就是了。琦善揣透了道光帝的心思。
任何统治者,龙庭的安稳是最重要的。现在英人距京津仅一箭之地,若惹恼了它们,英人或许一夜之间就会打进紫禁城,万一成为现实,皇帝的宝座将会易人,这还了得?
琦善一边不断地向道光帝奏林则徐的本,说他是这场战争的制造者,一边向道光帝灌输抵抗无用论,说英军如何了得,说他曾差人上英舰了解,那英舰舱中分设三层,逐层有炮百余位,每层前后,又各设大炮,每炮约八千多斤重,炮发时,炮弹打得既远又准云云,吓得道光帝心惊胆战。为了使战火得到控制,不致累及京津,道光帝开始倚重琦善,令他和洋人交涉,目的只有一个,保住他的龙庭宝座!
当义律的舰队聚泊大沽口时,义律派马打牙士加号驶近口岸投递英外交大臣巴麦尊给中国宰相的信函副本,并要求购买食物。这种要求倘若在粤海,肯定会受到林则徐的拒绝和谴责,然而在这里,琦善很痛快地答应了它们的要求,并且为英军送去了它们需要的东西。义律笑了。
中国有句话叫做东方不亮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