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章 官复原职
阅文件。卜奎也回到西下屋。艾荣也跟进来了。

    艾荣对卜奎,有时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有时当作自己的弟弟,有时也当作自己的贴心秘书。他们家庭的矛盾,没有什么瞒着卜奎的。一进卜奎的屋子,艾荣就小声问:“刚才来的这位,是干什么的?”

    卜奎知道夫人这方面很敏感,忙答:“是张书记在疗养院认识的一个知青。

    她父母在文革中都被迫害死了。很可怜的一个孩子。张书记给她落实了政策,她来表示感谢。”

    “没有别的关系?”

    “没有的,不会的。”

    “怎么谈那么热乎?”

    “姑娘爱说笑话。”

    “你知道,我们这位老爷子和我这么笑过吗?”

    “我向阿姨保证,绝对没有别的事。张书记在这方面是很传统的。你放心。”

    “现在的男人呀,谁能打保票!”

    艾荣出了卜奎的房子,又和女儿嘁嘁了半天。妈妈又征求女儿的意见,儿女说:“我爸,不会的。他们这一代人,不管家庭如何,这方面都是很传统的。”

    妈妈想了半天:“防女人,比防贼都难。”

    张敬怀还是日日夜夜地忙碌着,时间在开会和批阅文件中流淌过去。从早晨到深夜,几乎没有一分钟是属于他自己的。

    有一天晚上,卜奎照常给他抱来一大堆文件和报刊。

    他先浏览了中央几份大报,见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文章,仅仅从这个标题,他就觉得很新鲜。他先是粗略地读了一遍:有意思!有意思!他想。又反复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觉得这篇文章不简单。又看了两遍,眼前一线光明在闪耀。看此文发表日期是五月十一日。署名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按照文化大革命形成的习惯,凡是代表中央精神的社论、评论,都是“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首先发表。可是,这么一篇充满新思想、新精神的文章,怎么在光明日报发表呢?又为什么不用“社论”而用“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呢?

    张敬怀把卜奎叫来,指着光明日报问:“这篇文章你看了没有?”

    “看了,看了好几遍。”

    “你有什么想法?”张敬怀盯着自己的秘书兼朋友。

    卜奎也不像是向张敬怀汇报,好像意见一样坦率地说:“我看这篇文章充满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精神,可能会引起我们国家的很大变化。”

    张敬怀和秘书讨论式地说:“如果这篇文章代表中央,那么应该是’两报一刊‘首先发表,一般也都用’社论‘形式。可是光明日报先发表,而且用’特约评论员‘就有点意思了。”

    卜奎继续表示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事关重大。如果按照这篇文章的精神,恐怕文化大革命就要被彻底否定。也可能本来是中央精神,因为事关重大,先在光明日报发表,做点舆论准备。当然,也可能是某个理论家个人的想法,因为符合主编的思想,没有请示中央,阐自发表也有可能。”

    张敬怀说:“这就看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是不是转载吧。如果这两个大报转载,那这就是当前党中央的声音。如果他们不转载,就可能是个别人的意见了。”

    “我想是这样。”

    次日,即五月十二日,张敬怀和秘书都急不可耐地等着报纸。直到下午,当天报纸才到。张敬怀先看人民日报,一字不差地原文转载,又看解放军报,也是原文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

    “这肯定是党中央的精神!”张敬怀高兴地说。

    接着省委书记杨同理,给张敬怀来了电话:“老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篇文章你看了没有?”

    “看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简介 >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目录 > 第七章 官复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