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逐鹿中原
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北岸。此时,敌人追兵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离淮河渡口仅仅30里远。形势再次变得紧急起来。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刘邓大军冒险蹚过淮河,刚刚走出5里地,追兵就赶到淮河北岸,不料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
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20日千里挺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巍巍千里大别山雄踞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大别山烽火再起。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设立华中“剿总”,并兴师动众地把海军调入长江,以防范刘邓大军渡江作战,随即开始对大别山进行全面“围剿”。
在大别山,刘邓大军度过了抗战胜利后最艰苦的一段岁月。冬天来了,刘邓大军在风雪荒野中,缺衣少粮,没有后方,他们既要同“围剿”的敌人作战,又要自己设法抵抗饥寒。
大兵团无后方作战,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中原解放军遵照毛泽东自己动手解决部队棉衣问题的指示,在发动群众的同时,自己动手缝制棉衣,解决了全军的御寒叫题。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打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