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我将在这里安置下来,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待多久,也不知道未来会驶向何方。
坎德拉利亚·巴耶斯特罗,四十七岁,在得土安大家都叫她走私者坎德拉利亚。据她自已说,她挨过的打比瑞古拉雷斯兵营里的士兵还要多。大家都知道她是个寡妇,但是连她自己也无法确定她的丈夫是否真的死在西班牙了,或许七年前从马拉加寄来的那封声称她丈夫因肺炎死亡的通知信不过是一个卑鄙无耻的谎言,仅仅是为了甩掉她而不让任何人去找他。他们本来是安达卢西亚一个橄榄种植园里一贫如洗的临时工。
一九二六年里夫战争后,夫妻俩搬到了摩洛哥的西班牙保护区。他们做过各种各样的生意,但大多数利润微薄,而那一点儿可怜的收人也都被他拿到酒馆、妓院挥霍掉了。他们没有孩子,自从丈夫弗朗西斯科人间蒸发以后,她就孤身一人,而且因为同西班牙断了联系,也没有办法再继续做各种走私生意了。最后坎德拉利亚决定租一栋房子,开一家低档客栈。但她并没有因此金盆洗手,但凡手中有点东西,就不停地倒买倒卖、交换、讨价还价。钱币、烟盒、印章、自来水笔、丝袜、钟表、打火机,所有的一切来历不明,去向也不明。
她的房子位于拉鲁内塔街,正好在摩尔人社区和西班牙人居住区之间。这里向每一位敲门求宿的人提供食宿,一视同仁。住客一般都穷困潦倒、穷途末路,但是她跟他们,跟任何能碰到的人都能搭上生意:卖给你东西,买你的东西;你欠我的,我欠你的;我让你五毛,你让我一块。她干起这些来十分小心谨慎。别看说话做事像母老虎,做起不明不白的生意时,那股麻利劲儿似乎能摧毁一切,但她可一点儿都不蠢。她很清楚,在巴斯盖斯警长眼皮底下最好别干什么出格的事。偶尔开开玩笑、嘲讽几句不要紧,但要真让他抓到什么非法勾当的把柄,麻烦就大了,不但手头的东西保不住,而且,用她自己的话说:“要是让他发现什么龌龊事,他能把我抓回去生生扔油锅里煎了。”
那个可爱的摩尔小姑娘帮我一起收拾房间。我们打开少得可怜的行李,把衣服挂到衣柜里。说是衣柜,其实不过是一个木框,用一块破破烂烂的布帘子挡着。一个衣柜,一个光秃秃的电灯泡,一张破旧的床和一块絮绒床垫就是这个房间里所有的家具了。一本不知何年何月的日历,上面印着夜莺的图案和西格罗理发店的宣传语,是四面石灰墙上唯一的装饰物,除此全是漏雨留下的斑驳印记。屋子一角有一个箱子,上面堆着些平时用不着的家什。一个大草筐、有缺口的脸盆,两三个掉了漆的尿壶,一对锈迹斑斑的笼子。虽然环境很差,处处透出贫困,但很干净。那个黑眼睛的小女孩,一边帮我收拾着乱糟糟皱巴巴的衣服——这些衣服现在是我所有的财产了,一边用轻柔的嗓音不停地说:“小姐,您别担心,哈米拉帮你洗,哈米拉会帮小姐把衣服都熨平。”
事实上我还是没有力气。搬运行李,把东西都倒腾出来,已经让我体力不支了。我不得不找个地方靠着,以免再次晕倒,然后跌坐在床脚,闭上眼睛,用手蒙住脸,两肘支在膝盖上。几分钟以后眩晕过去了,我又回到了现实中。小姑娘哈米拉还在身边,忧心忡忡地看着我。看看四周,还是那个贫瘠又昏暗、老鼠洞一样的小屋,衣服皱皱巴巴地挂在衣架上,打开的行李散落在地上。明天仍是一处未知的悬崖,我带着几分宽慰想,尽管事情已经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地步,至少我有了一个容身之处。
不到一个小时,坎德拉利亚就回来了。在这之前和之后,为数不多的几个住客也陆续回来了,他们都在这里吃住。其中有一个生发剂推销员、一个邮电局的职员、一个退休教师、一对瘦得像金枪鱼干一样的老姐妹,还有一个胖胖的寡妇带着她的儿子。这个男孩正在变声期,嘴上的绒毛也已经很密了,但他们都叫他小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