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七章 生死抉择
他。在人情冰冷的1996年,这个本事大脾气也大的创业者,仍然在继续他的铁腕商业理想,也难免会有人离开。然而,离别的忧愁,没有诗人般的愁绪,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

    危险之机

    在经历过第一次令人猝不及防的人事危机之后,大背景的向好让周成建暂时少了几分愁容。

    1997年3月,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前身——北京国际时装周举行。接着,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名师工程”、“名牌工程”战略宣言。同年,在中国服装协会的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三名”(名企、名师、名牌)工程,为中国服装名牌战略确立了发展方向;年底,第一届全国服装设计师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师博览会在京召开。

    服装业的明天看上去很美,但美邦自身的问题却接踵而至。由于周成建“不允许别人有想法,只允许帮我落实”的个性,在企业最困难时,大部分管理人员都走了。

    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第二次人事震荡,短短一年内接连流失重要人员对当时的周成建打击甚重。

    1997年,林海峰、杨长江、杨志清、郑云杰、童科等五位管理层员工同时“叛离”周成建,以林海峰为首出去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今天,这家咨询公司早就不复存在,这批人仍然从事休闲服行业。

    这起管理层“集体出逃”事件,使周成建一时成了“光杆司令”。那一年邦威还遇到了资金寒流。人事、资金等问题聚在一起,使1997年成为邦威发展的危难之“槛”。可以说,第二次人事震荡是在企业遇到新的障碍、内部压力沉重的背景下发生的。迈过这个难关,从1998年开始,周的企业就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周成建能迈过这道坎,无疑是令人佩服的。但他怎么渡过难关,其中的详细情形一直无从得知。知情人士透露,资金方面,周成建后来找到了外援。人事方面,周成建在1998年采取了一个大动作:拿出300多万元,买了20套商品房分给20位业绩突出的外地员工,而且都给他们办好了产权证。

    对1997年人事危机痛定思痛之后,周成建希望借此重建自己在员工中的信用,让他们信任和认同自己,觉得企业是有希望的。此事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其影响不亚于1997年管理层“集体出逃”事件本身。

    总算复归平静了,但好日子过了不到一年,更宏大意义上的考验再次降临。每逢重要时节,总会有各种带着悲壮的情绪弥漫。

    这年早些时候,朱镕基正式出任总理。他得到98%的选票。第二天的记者招待会上,他饱含悲情地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悲愤不无理由:亚洲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三农问题长期无解;城市失业大军以千万计;出口不增反降,内需不足;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朱镕基上任之前,王石就被中南海秘召去讨论房地产问题。半年后,福利分房结束,住房贷款制度启动,房地产成为拉动内需的超级武器;长城电信,君安证券,三九制药等已发展成行业巨头。

    在商业机遇的另一端,是大规模的清理整顿。

    军队全部退出经营活动,“正税养兵”,军队完全吃皇粮。同时被清理整顿的,还有武警、公检法和其他国家机关兴办的企业。此项工程浩大,牵扯利益众多,半年之内,即达令行而禁止,让人对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魄力顿生敬意。

    更让人惊叹的是发生在香港的金融阻击战。金融大鳄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持续猛攻,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香港成了金融大佬们的下一站目标。8月的一个夏天,大战打响,其后一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简介 >国民大品牌·美邦十五年目录 > 第七章 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