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80章
    韩山平说的是英语。尽管知道这帮印度佬个个都有英语八级的水平,但是翻译还是礼貌的把这话翻译成了印地语。几个印度代表团成员面色郑重,交头接耳的商议了一下。

    随后,塔森则代表印度方面表示,愿意承认中国在中印两国的“泛亚电影联盟筹备委员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推举中国代表为将来的第一任泛亚电影联盟主席;条件是,希望中国代表团能促成,让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电影学系的大学生能大批地来到中国学习电影,并且和电影学院的部分教师进行交换教学。

    印度代表团的这个“最后额外条件”,就象天上砸下块馅饼呃。不对,是砸下块印度抛饼,活活得把易青和韩山平砸得美晕过去了。

    印度是世界电影产业地第二大潜在市场。它和中国一样,有着十几亿人口,其中有几亿是具有电影购买力的城市人口;而宝莱坞的电影产量,则是世界第一的,远比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量还要高。

    但是说到票房价值。宝莱坞地产品可能十部都及不上美国人一部。印度电影最大的缺憾,就是电影的题材形式太单一了。甚至有人说,印度除了歌舞片、音乐片以外。几乎没有电影。

    一个国家一年产几千部电影,却没有故事片,这真是一大怪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中国电影在几乎一无所有地废墟上开始踏上电影改革的大路时,我们的紧邻印度,他们的电影产业也在面临着一场颠覆性的改革。

    一些印度先进、开放的知识分子,立志要打破传统电影僵化、死板、无法与国际接轨的现状,这就是著名的印度电影第二次新浪潮运动。

    简单的说,印度电影改革家们认为。印度电影不该只是连接吻都要被抵制地那种保守的旧式样板戏,更不应该只有歌舞片和音乐片。印度电影要走向市场、走向国际,世界各国的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印度电影就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不能说,只让美国大片进印度来赚印度人的钱,而印度人却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去赚美国电影市场乃至世界电影市场上的钱。

    但是要搞新浪潮改革,至少得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资金,也就是钱;另一个就是学术技术保障,也就是通晓电影学的人才。

    以往其实也有不少印度人去到世界各个电影强国去留学学习,包括来中国的电影学院,但是都是零散的民众中的个人行为,而且这些人学成之后,大多都留在国外,因为本国的这种电影风气不适合他们发挥。

    现在,以易青为首的中国电影家们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这种双赢的合作其实也他们自己很期盼的,所以一开始孙茹他们的工作就进行的相当顺利,两边可以说一拍即合,偶有分歧的不过是些非原则性的利益问题。

    但是他们一直有一种顾忌在印度人的传统意识形态中,他们对文化的封闭、保护的意识是很强烈的,他们对待知识就象对待一个有质有型的实物一样,高度重视它的所有权。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他们总是潜意识的认为,让中国人“交出”这么多年来电影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专业技术,是一件很是一回事的事情。

    这简直让易青联想起,以前在历史课本里看到的那些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们,拿自己船上的食盐跟南美土著换钻石的故事。

    没想到,在这么开放的时代还有这种事。在印度代表团看来是大问题的事情,在易素看来简直不是问题。电影学院在n多年以前,就已经大开方便之门,接受来自上百个国家的留学生了,甚至专门为留学生们建了一片宿舍和一座留学生楼;至于出去讲学赚外快,想来那更是电影学院的老师们求之不得的事情易青简直可以拿这个两头做人情了。

    但是韩山平显然是个很会谈判的“高手”,大侃政策和中国国情,列举了促成这件事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活色生香简介 >活色生香目录 > 第18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