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大宋井水不犯河水的国家,他们的殿下无端端跑去人家地盘上搅风搅雨不说,还大兴征伐之事,可见杀心之盛。
这不是穷兵黩武又是什么?
至于像天幕所说是那什么藤原氏逆贼灭了倭王满门......
呵呵,只能说,谁信谁傻,当年曹贼玩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套的时候也没见他屠光汉室啊!
“当真是虎狼之君!”汴京城某处茶寮中,一位书生打扮的男子小声感慨道。
“谁说不是呢,毕竟是那位的转世,即使重来一回,这骨子里的虎狼心性也是改不了的。”另一人点头附和。
“兄台言之有理,有言道:国之大,好战必亡。那位可是我大宋未来的官家,如此热衷武事,实在是让人担心啊,毕竟先秦的教训还明鉴未远。”
“是啊,都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可惜朝廷如今已听不进我等忠言。”接话之人满脸的痛心疾首。
两人的对话很快引起了同桌其他书生的注意,很快又有人开始加入话题。
......
众书生或拧眉、或摇头,神态各异,言辞间尽是对赵政兄妹的不赞同。
一时间,这间小小的茶寮中到处充斥着忧国忧民之声,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宋明天就要亡了,听得路过的老板娘直翻白眼。
“这帮书生可真有意思,以往朝廷打了败仗也没见他们这么丧气,这会儿明明是自己人在外得了威风,倒搁老娘这儿唉声叹气了起来,真是晦气!”
大宋向来崇文抑武之风盛行,在加上朝廷从没有刻意堵塞过言路,这就导致了文人墨客们早已经习惯了任凭自己的喜好随意指点江山。
若是在以往听到这样的事情,这帮书生多半是要大肆抨击,然后再开上几场文会好好批判一下两位殿下的不义之举。
若是他们的意见能传入朝廷耳中自是最好,最不济也能让天下读书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然而自天幕出现以来,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以往惯用的招数再也行不通不说,就连朝廷也加大了对民间舆论的控制。
这才是这帮书生尽管有各种意见,但仍好端端坐在这里,只敢小声逼逼的最大原因。
一句话,时代变了!
【据记载,倭王在获救之后,因重获自由过于激动,一度泣涕涟涟以致昏厥。口中直呼:寡人能重见天日,尽皆仰仗王师恩德云云。
说到激动处,甚至一度想要托付江山以报两位殿下的大恩大德。】
【但我们的宋氏祖和凤太祖是什么人?又岂是那等携恩图报之辈?对于这份谢礼自然是坚辞不受的。
但奈何那倭王的报恩之心实在太过坚决,怎么说就是不听,非要报恩,甚至还说出了“不收就是置她于不义”这样的话来。】
群臣:......
接下来是不是就该盛情难却了?
槽点太多,他们一时竟然词穷了!
【那倭王都把话说到这一步了,面对如此坚决的态度,宋世祖兄妹还能怎么办?当时他们也还只是200来月的宝宝啊!
骤然遇上这样的大事自然会手足无措。】
众人:......(◎_◎;)!
天幕,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啥?!
“两、两百来月是多大?”
“大概是......嗯......不太清楚,但应该成丁了吧!”接话之人显然算数不太行,但还没有彻底烂到家。
一名汉子闻言拍了拍自己混圆的腹肌,
“啧......感情在后世人眼中都成丁了还能叫宝宝呢?那岂不是说洒家也是300来月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