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秦追耸肩:“比我在苏黎世的工作要轻便很多,在那边偶尔还要熬夜蹲实验室,在这边至少睡眠规律了,而且我在彼得格勒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奥尔加一怔,追问道:“你这就要走了吗?”
秦追回道:“暂时还不走,我在这边的签证时间还很充裕,手头也有钱,所以想在苏联境内旅游一下,看看这个经历过前所未有蜕变的国家现在是什么模样,我不止想看彼得格勒,也想看看彼得格勒以外的地方,那些偏僻一点的农村什么的。”
奥尔加听着他的讲述,眼中流露一抹欣赏:“正是如此,要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就不能只看城市,而是必须去农村,那里有着一个国家最多也最贫困的人口,最艰难的生活,看来你是真的想了解这里,但去那些地方的话,你就要注意安全了。”
“我有保镖。”苏方安排给他的雅克夫会全程陪同他,现在正在帮他买火车票呢。
秦追补充道:“当然,看风景也很重要,我这次的目的地是北极圈,趁着现在天气比较温暖,我北上去看看风景,看看北冰洋。”
听他说到这里,奥尔加终于明了了秦追的目的地。
苏联在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是摩尔曼斯克,那里有着从大西洋过来的暖流,因而海水不会结冰,是全世界最优质的不冻港。
那是一座能看到极光的城市。
奥尔加看着秦追,眨了眨与格里沙一样的下垂眼,微笑起来:“嗯,你去吧,好好看那里的风景,享受北冰洋的一切。”
作者有话要说:
可公开情报
在251章末尾提过小堂妹郎运是能写回忆录的人,她在数学领域是有很大成就哒
郎运在20岁证明了椭圆曲线的黎曼猜想,又在25岁证明了关于代数域上的黎曼猜想,30岁提出了一般簇的黎曼猜想(韦伊猜想),是和千禧难题之一黎曼猜想战斗了一辈子的女人。
但郎运的发量还行,因为她有个擅长开中药的堂哥叫秦追,所以一辈子没愁过发际线。
第309章
快马
20世纪最常见的交通方式大概就是火车,铁轨从东铺到西,从南铺到北,连通大江南北。
越是靠北,铁路工人的工作就越繁重,到了冬天,铁轨会结冰,工人们要将那些冰敲掉,火车才能顺畅行驶,要在冻土维持铁路路况,有时甚至会让工人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火车头发出一声悠长的鸣笛,秦追是这辆车上唯一的中国人,加上过人的身高和外貌,从他上车开始便吸引了诸多目光。
期间有人来与秦追攀谈,询问他从何处来,秦追回道:“我是中国人,目前在苏黎世的一所大学做教授。”
有些见识广的旅客便认出他来:“我知道你,你是亚洲的第一个诺奖得主!我在舍瓦利导演的电影里见过您!”
在苏联也有看过罗恩所有电影的铁杆影迷。
秦追纠正道:“是第二个,我的第一个诺奖来自胰岛素,但这个项目是我妹妹主导的,她是一作。”
一作、二作和三作可是截然不同的份量,秦追做一作拿奖的那个项目是百浪多息。
另一个他做一作的诺奖级成果青霉素现在还欠着没给他颁奖呢,他倒要看看评委会的老头们要固执到什么时候。
“您的俄语说得真好,学了多久?”
“有一阵子了。”秦追从认识格里沙以后就开始学俄语了。
说到这里,秦追心中一动,是啊,格里沙是他第一个通感上的小伙伴,他们认识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2岁半就认识了,一般小孩记事都未必有2岁半这么早呢。
同车厢里有一位即将去摩尔曼斯克的铁路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