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余村概况
啊,好久不见身体还是这么好啊!”
“范书记啊,你怎么有空来我家啊?据说村里要拆迁了?是不是真的啊”
“哎,叔,我不就是为了这个事情来的嘛!小建说马上回来了,我看来是来早了点?!他还没有到家啊?”范见平说的小建就是房思建,因为房思建还有一个哥哥叫做房新建,大伙都叫他是大建。
“哦,真的要拆迁了啊?我们生产队的遗留问题可是多着呢!我们的生产队啊,老百姓可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哦!”其实房品元说的战斗经验主要还是当年的土地工的事情。
在以前公路运输不发达的时候,运河为如皋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很多物品经过运河进出。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物资渐渐丰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多国营单位在河北边征地盖了仓库,比如糖烟酒公司、五化交公司、百货大楼,全县百姓的生活所需大都是通过水路运输而来,通过这几个码头上岸再通过拖拉机分发到乡镇。由原来十几吨的一条的水泥船小船队渐渐变成了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大铁驳船。运河见证了两岸百姓的生活变化,两岸百姓也见证了如皋的变迁。至于这些仓库征用了土地,一亩地可以安排三个人的工作以及口粮关系,就可以按计划买到廉价的大米等凭条供应的食品。20多年后,河北的人终于有机会享受和河南人一样的待遇,虽然并不是全家,只是少数“幸运儿”。因为这个工作是土地换来的,大家都叫他为土地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转户口找工作可是和现在考公一样热门和重要的事情。甚至还要重要更加重视!因为现在的选择比之前可多多了。那时候错过了这个工作,一般只能在农村里守着田过活,也是号称一辈子的事情。当然那时候也不知道十几年后会下岗,以前恨不得拿命换来的工作会仅仅值那么一点点谁都看不上的点钱。
土地工大概搞了五六批次,是因为单位需要土地的先后不同,每次需要的地方大小不等所以安排的人数也不等。为了公平起见,但是这个事情要做到公平真的不好实现。因为不好量化这个户口值多少钱?要是可以的话就可以直接说交多少钱大家分了。经过几轮讨论:原则上是一家只能安排一个人去上班。另外开始的做法是去上班的人工资全部交给集体,集体的粮食也还是一起分配,显示的是代表集体去工作,不过是工作的地方不同,有的是在田间有的是在工厂。过些日子,分田到户,这个方法就行不通了,去工作的人工资自然就自己拿了。和集体不搭边了。再后来八十年代末,那时候显得城市户口比较珍贵,在这个土地很少的村庄尤其明显。因此为了分配到或者是尽量早分配到土地工,让领导费了很多神。也上演了很多悲喜剧。有条件不好娶不到老婆的,因为有土地工安排所以有人愿意嫁了。也有的因为工作结婚了,但是婚后感情不合,又分了,这个工作算不算共同财产?尤其到最后一次,总共才五个名额,还没有轮到的家庭有二十五家,因此上演了很多闹剧,甚至最后让去的五家交钱给集体,补偿没有分到土地工的二十家。当然这个也难说是公平——之前去了的人没有交钱怎么办?只好先折中的方法,不愿意交钱的不去,愿意交钱的先把钱存在集体账户,最后领导裁判每户交5000元在集体账户,这个政策出了之后就有10户退出了竞争。总算分化掉了一小部分。
还有最后,分到家里了,家里有两兄弟谁去?总之因为这个土地工的事情,让当时的新建公社(之后又恢复的新建乡)领导伤了很多神,知道三余村的老百姓会搞事。其实领导还不知道,土地工分配到家庭之后很多家庭也为了谁去上班吵了很多次,比如因为有之前嫁过来的老婆带了工作离婚走了怎么办所以还是老公去比较保险。有的家庭兄弟兄妹为了谁去上班也闹了很多矛盾。
幸好,随着那些国营单位的改制和逐步破产,没有了土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