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1982《绝对信号》
论,那现在的戏剧人也应该学习焦先生,褪下身上的禁忌和抱负,在实践中有选择地继承,不做一种风格传统的奴隶”。

    从《绝对信号》开始,到1984年的《红白喜事》、1986年的《狗儿爷涅槃》、1999年的新版,还有、《棋人》、《鱼人》,再到2000年的《风月无边》、2003年的《赵氏孤儿》、2006年的,林兆华的创作实践确是“一戏一格”。里他让濮存昕、宋丹丹等演员说陕西话,请陕北艺人唱老腔,把一群羊赶上舞台。不久后,批判的声音来了:“这是否能算正宗的‘人艺制造’?”“林兆华怎么能在首都剧场养鸡养羊,多臭啊!”

    不畏争议不断探索,坚持自我的林兆华逐渐成为人人敬佩的“大导”。1984年,林兆华当上了人艺的副院长,由于对行政工作不感兴趣,人送外号“业余院长”。他希望人艺有不同风格流派的戏剧出现,可是保守思想却让他举步维艰。 “业余院长”最终还是在八十年代末辞了职。

    濮存昕愿为大导辞官

    在旁人看来,辞职的林兆华仍与人艺有着“紧密联系”,因为濮存昕。两人是合作了20多年的老搭档,一个特立独行,一个谨守法度。从1989年的《哈姆雷特》到如今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合作的每部戏都有含金量。工作之外,两人却几乎不见面。有人说,林兆华的导演手法把演员当成傀儡,但濮存昕的意见正好相反。“大家都能感受到,林兆华和其他导演真是不一样,他既不做示范,也不进行心理解释,他甚至让你好像进入了一种困境,但当你积累到一定程度,你自己突然开窍了。”

    林兆华对濮存昕的评价则是:“小濮人品好,有艺德。”为了给这位“旁逸斜出”的导演争取创作空间,濮存昕甚至愿意牺牲自己。2003年濮存昕任人艺副院长后,提出请林兆华担任艺术总监的想法,随即被驳回。沮丧的濮存昕提出辞职,“你们还是让我单纯地做回演员吧”。后来,林兆华没当上艺术总监,濮存昕也没辞掉副院长的头衔。但两人的合作仍在继续。童道明曾写过一篇林兆华和濮存昕的文章,把他们比作当年的焦菊隐和于是之,“注定会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又一个话题。”

    受访者:林兆华、濮存昕、童道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82《绝对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