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红楼起源与背景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具有重要意义,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1.
故事缘起与神话背景:
女娲补天的故事:开篇讲述女娲炼石补天,炼就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这一神话传说既为增添了神秘色彩,又有深层寓意。从政治风险的角度看,明清时期文字狱盛行,作者以神话开篇可适当规避风险;从文学角度讲,古人普遍迷信,喜欢听鬼神之说,这样的开头能吸引读者。通时,女娲作为万物之母,用她开头也寓意着尊重女性,奠定了全书的基调。此外,作者可能借此暗示自已的家族如通未被用上的那块石头,是政治斗争的无辜受害者,也警醒当权者要好好治理国家,告诫得势者要积善治家。
石头的经历:青埂峰下的这块石头,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经历一番。后来石头上刻记了自已的经历,这便是《石头记》的由来。石头的经历象征着贾宝玉的人生,也暗喻了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他们在尘世中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兴衰荣辱。
2.
人物出场与命运预示:
甄士隐:他是一个人品不俗、家境殷实的乡绅,但女儿英莲的丢失、家中遭遇火灾等变故,让他逐渐看破红尘,最后跟着道士出家。甄士隐的命运是《红楼梦》中众多人物命运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预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他代表了一种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被现实无情打破的状态,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普通士人的无奈和悲哀。
贾雨村:他是一个穷知识分子,有才华但也有野心。在甄士隐的资助下考中进士,当了官却不免贪酷,没两天就被免了职。后来他又通过攀附贾府等势力重新得势。贾雨村这个人物代表了封建社会中那些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文人,他的命运变化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英莲:本是甄士隐的掌上明珠,却因命运的捉弄,被人贩子拐走,后来成为薛蟠的妾室香菱。她的命运悲惨,是封建社会中众多女性命运的写照,也预示了书中女性人物的不幸命运。
3.
文学手法与艺术特色:
梦幻手法的运用:第一回中多次运用梦幻的手法,如甄士隐在梦中见到一僧一道携着美玉去投胎,这种梦幻的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通时,梦幻与现实的交织,使读者在过程中产生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增强了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的运用:书中有大量的诗词,第一回中就出现了一些诗词和偈语,如石头上的偈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神传?”这些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主题。
4.
主题揭示与思想内涵:
大旨谈情:通过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作者明确表示本书“大旨不过谈情”,这里的“情”并非仅仅指男女之情,而是一种广义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对人性的思考。这种“情”的主题贯穿了全书,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情感细腻、思想深刻的文学巨著。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虽然第一回中没有直接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但通过甄士隐、贾雨村等人的命运,以及书中所描绘的社会风俗、人情世故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批判。例如,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官场的黑暗、家族的兴衰等,都在第一回中有所L现。
总之,《红楼梦》第一回是全书的开篇回,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基础,不仅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