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第29章
    位置,并作为决策战争的唯一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非利不动”的原则,还要求战争指导者在思考战争问题时,必须懂得“杂于利害”,对客观形势做全面中肯的分析。

    3.“非得不用”——战则必胜的原则。

    既然孙子主张“非利不动”,那么,一旦种种利益和有利形势摆在面前,是否就可以无条件地用兵呢?

    也不是。

    孙子在《火攻》篇中提出的“非得不用”的告诫,即后世兵家所谓“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城不必拔,不可以言攻”,集中反映了其决策和指导战争的又一个基本点:不战则己,战则必胜。

    4.“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胜的原则。

    孙子强调战则必胜,然而战则必胜却并非是他的战略指导所追求的最佳目标。

    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由此可见,不战而胜,才是他的战略指导所渴望达到的理想境界。

    “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不战而胜的原则,是以采用非首接、非流血的军事手段迫使敌人屈服或让步,从而达到希望达到的政治目的为基本特征的。

    这一原则,在《孙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孙子全部战略思想中又一个颇具创见的基本点。

    在《孙子·计篇》中,孙子首先赋予战略以明确的概念——“庙算”。

    我们之所以说“庙算”是战略概念,理由之一,它是对古代战略决策实践活动的抽象和概括。

    任何概念的产生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抽象出事物的特有属性的结果,战略概念也不例外。

    自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来,凡国家遇有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明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

    这种活动,在本质上是制定克敌制胜的方略。

    也就是曹操所说,“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孙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斯文裴少,民国探案简介 >斯文裴少,民国探案目录 > 热门推荐 第2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