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买书和三郎婚事
清河镇中间,有家书铺子。
书铺子外挂着一幅广告,“本店提供食宿、文书管理、公证,请上二楼,购买书、笔墨纸砚,一楼。”
三人来到书铺前,杨高也在这儿等了。
杨高问:“爹,虎仔、金子咋样了?”
杨虎:“嘿嘿额,小事一桩。”
“还喘上了?”杨大勇一巴掌拍在杨虎的后背上,倒也没用力,“张里正那里办好了没?”
杨高点头,“办好了!”
在大周朝,一户中,有丁从军,可以免除家中其他的徭役。
赋税也有所减免,主要是丁税。
且,杨高可以自主选择在大周任意军投军。
更有诸多好处,毕竟,主动投军,和被动征发兵役是有区别的。
书肆一楼,一个有着山羊须,挂着眼镜的老者正在用鸡毛毯子打扫书籍上的灰尘。
古代,这玩意叫“叆叇”、“眼环”。
价值不菲,能抵一匹良马。
杨高身前拱手,问:“老先生……”
老先生名为邓步,有童生功名,只能算是一个读书人。
邓步看了两个小孩一眼,当即说:“孩童蒙学书籍,加上笔墨纸砚,分为上中下三种,上品:30两银子,中品:20两银子,下品:10两银子。”
听到老先生介绍的杨砺,有些感慨,古人也特娘的玩一套式销售?
启蒙教材各一本,四书五经各一本,毛笔三支,墨条、砚台、纸张100。
杨高:“老先生,有没得少?”
邓步:“没得少,亏本买卖,主要是书很贵,纸张并不贵,若是嫌贵,可以将纸张更换成为糙纸。”
杨大勇:“十两银子的,两份!”
心疼的从怀里掏出20两银子,颤抖着手,杨大勇将银子递给了邓步。
邓步收下银子,从柜台之中拿出了打包好了的两个考箱,考箱中恰好装了一套。
要问考箱是啥?
宁采臣背的柜子,那玩意就是考箱。
穷书生赶考专用,有钱的都坐马车,有下人帮着拿东西。
杨大勇和杨高两人一人背了一个,便朝着牛棚而去。
到了牛棚后,有三个人在牛棚前等着。
三人都是大妈大婶,平日里采集一些野菜,家中鸡蛋啥的,会拿到镇子上贩卖。
今天早上走路过来的,近一个时辰。
回去时,看到了白蹄水牛,自然认识啊。
一健谈的婶子看到看到杨大勇一家过来,立即上前说:“大房大郎,背着考箱,要读书?”
杨大勇:“他三婶子,我这老货还读书?虎仔和金子,让他们读两年。”
杨高、杨砺:“三婶,三婶,姑娘。”
杨虎:“三婆,姑婆!”
三位都是和杨大勇一辈的,都很年轻,不过二十来岁。
自古幺房出长辈,杨砺和杨虎通岁,便是其叔叔辈。
更别是,杨大勇是整个杨家的长房,辈分贼小。
属实无奈,无论见谁都是长辈。
两个三婶,一个是二叔公家,一个是二叔父家的。
架好牛车,一行7人坐在牛车上,晃晃悠悠朝着杏花村而去。
夕阳西下,天际一片通红。
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轮廓变得更加柔和,仿佛被镶上了一道金边。
杨氏:“三郎,听说你要去从军?”
杨高:“嗯,明年开春便走。”
杨氏:“明年开春?岂不是有小半年时间?有没有瞧上的娘子?让姑姑的帮你说媒!”
两个三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