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43章 国家状况
    朱怀继续翻阅着书册,查看洪武二十五年的国家资料。

    他的心跳如同燃烧的火焰般跃动着。

    这是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国家规模的巨大!

    册子上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各种数字。

    按照惯例,全国各个卫所军队都有相应的俸禄分配:步兵总旗每人每年得一石五斗粮食,小旗得一石二斗,普通军士得一石。

    守城的士兵全额领取,从事屯田的则领一半。

    对于军人家庭,如果是四口人及以上,额外增加一石粮食;三口人及以下的家庭,则每月提供六斗粮食。

    另外,每月还有食盐供应,每个军人家庭二斤,单身军人则为一斤。

    每年还会发放冬季棉衣、棉布和棉花,夏季则有夏衣和夏布。

    出征时,还会配备布料、袄、鞋、裤等必需品。

    看着这满眼的数据,朱怀内心不禁涌起波澜壮阔的情绪,难怪明朝初年能够连续战胜强大的北方元朝,也难怪永乐年间,五度远征塞外,把昔日傲视天下的塞外骑兵吓得不敢再觊觎中原。

    战争的本质其实是经济和粮草的较量,明朝对于军士的供给做得如此周全,确保士兵及其家人都无需担忧生计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些军饷完全绕过了文官体系,直接由掌管全国卫所和兵马大权的五军都督府负责发放。

    尽管洪武皇帝出身不高,但他见识卓越,深知文官体系对军队可能带来的危害,因此在明朝初期,他就明智地将文职和武职彻底区分,启用熟悉军事的功勋将领领军,并设立卫所制度,让士兵们平时务农,战时参战。

    当朱怀完洪武二十四年那份详尽的军事力量统计数据后,额头已沁出了冷汗。

    这么多的数据,这么让人自豪的军队,任谁看了都会心潮澎湃。

    然而,在激动之余,朱怀想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一百多万兵力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驻扎在北疆,而在这一半兵力里,朱棣又占据了超过半数的比例。

    尽管各地兵力理论上归朝廷统一调度,但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变数。

    例如蓝玉的手下就有那么一群绝对忠诚的将领,他们可以随时调用京城一万多名兵力。

    朱怀尝试着推测,即便将来真的与蓝玉等人起兵对抗朝廷,那时他所能掌握的兵力恐怕最多也就六万人左右。

    这样的实力去对抗朝廷军队,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事情并非毫无转机,朱棣仅凭一小部分兵力最终还是成功颠覆了建文朝廷。

    战争不仅仅是比拼人数,更是考验高层智谋和统帅用兵艺术的舞台!

    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然而问题是,朱棣麾下诸如朱能、丘福、张玉等骁勇善战的将领,哪一个都不是易于对付的角色。

    即使最终成功推翻了朱棣和建文,治理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也将让朱怀头痛不已。

    视线放长远些,假使我真能登上权力的顶峰,又该如何约束和管理这支庞大的军队呢?

    这本册子后面还记载了关于财政支出的数据,是由户部侍郎傅友文上报的洪武二十四年情况。

    不过朱怀决定不再继续往下看了。

    他心中有数,朝廷肯定是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

    单是这份兵力数据就已经让他触目惊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需要消化这些信息,将各地的守备兵力布局牢记于心。

    得益于系统的帮助,他的记忆力非常强,没过多久,便对大明各地的兵力部署有了深刻的印象。

    朱怀小心翼翼地将册子收进了书房。

    "老爷子真是神通广大啊。"

    “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不装了,我祖父是朱元璋简介 >大明:不装了,我祖父是朱元璋目录 > 第343章 国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