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1章 外来人
    岁月慢慢走,时光飞得快。转眼间,已是夏至。原本许知行是打算给孩子们放暑假,待在家中避暑。但不知为何,明明已经是酷暑季节,学堂内却依然清凉如初夏。那些孩子反倒是更愿意来学堂上学。既然如此,许知行便继续开课。正好来年二月,安宜县要举办大周朝开国以来第一场县试。若抓点紧,这些孩子倒也可以一起去参考。考不考得过无妨,经历一次,也算是多一份阅历。至于学堂为何会与外界酷暑的天气不一样,许知行也大概明白一点原由。这一切还是因为他自已。从立夏到夏至,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方面有自已的修持,另一方面有宇文清修行的授徒返还。许知行的浩然真气修为有了不小的变化。当他真气达到十缕的时侯,那些浩然真气竟自行汇聚在一起,凝聚成道更为凝实,更为磅礴的真气。许知行明白,这就是至圣儒学之中所说的入品。至圣儒学将浩然真气和儒道的修行共分了九品三境。九品最低,一直到第一品最高,一品之后,还会有三境。最终修成儒圣。许知行现如今就是成功修成了第九品的儒士。十缕真气汇聚成一道,等凝聚出第二道凝实真气的时侯,便是八品儒士。四道凝实真气是七品...以此类推。如今成功入品,许知行身上自然而然的会散发出一种儒士独有的气场。这种气场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和事,甚至是天地环境。为何古人讲人伴贤良品日高?大抵就是这个原因。而且有宇文清的修为返还,许知行不仅只是入了九品,除了那道凝实真气之外,他L内还有五缕普通真气。距离第八品似乎也不太远了。宇文清不愧是天纵之才,短短一个多月,便养出七缕真气。修行速度比许知行这个先生还快。不过最近宇文清的进境似乎慢了下来。儒道修行,最重心性和文才。以宇文清的年纪,以及对于儒学的理解,能养出七缕浩然真气便已经是极为难得了。想要继续进步,至少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行。对此,作为先生的许知行和弟子宇文清都不着急,一切顺其自然。日子一天天过,对于龙泉镇来说,这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周一统天下之后,出台了不少与民休息的国策。其中一条就是减免赋税。当年乱世之时旧吴国定下了多达数十种苛捐杂税绝大多数都被废除,只留下了一些基础税收。有了这些国策,百姓也总算是看到了些许希望。只是镇子上的人口依然是个问题,老弱太多,等这些老人离世之后,镇子里估计都没多少人了。为此,安宜县县尊特地收拢部分流离失所的流民,按照每个地方的承受能力,给分配了下去。今天,就是被分配到龙泉镇的流民进来定居的日子。在官差的陪通下,龙泉镇里正协助安顿这些流民,将镇子上一些空置许久的房舍分配给这些人安家。从此,龙泉镇便多了上百位外乡人。只是这个季节,春耕已过,这些流民想要安身立命并不容易。好在安宜县县尊早有考量,拿出一部分钱财物资,主持修建一条龙泉镇通往安宜县的官道,以及在龙泉河边,修建一座码头。招募那些流民来让这些事,也算是一种以工代赈。一开始龙泉镇本地的居民还有些眼红,也想参与工程修建,拿一份工钱。可去了后才知道,官府给的工钱,仅仅也就只能够让人饿不死而已。对于流民来说,这是天大的恩赐,毕竟能活命了。可对于本就有生计的龙泉镇本地人来说,却有些看不上。这也是安宜县县尊故意为之。修官道和码头,本就是为了安置这些流民,如果本地人也来掺和一脚,那就失去了本质意义。只要熬过这一年,等来年春耕,这些流民也就彻底安稳了。因为人口的增加,龙泉镇也终于热闹了起来。渐渐地开始有心思活泛的本地居民张罗起了一些小生意,卖点米面油粮,生活之物。龙泉镇也总算是有了一个镇子该有的模样。这一次除了流民安置之外,龙泉镇还发生了一件新鲜事。一伙人,驾着牛车马车,浩浩荡荡的进入了龙泉镇,直接住进了龙泉镇中最大的一座宅院。听龙泉镇的老人说,那座宅院本是龙泉镇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欺我弟子,你真以为我只会教书?简介 >欺我弟子,你真以为我只会教书?目录 > 第11章 外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