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女孩(下)-1
严肃的句子和无意义的词汇混在一起,变成了大杂烩。由于被忽视、被“误解”,她们在自恋的幻想中聊以自慰:她们认为自己是小说中的浪漫式的女主人公,孤芳自赏而又自我哀怜。她们十分自然地变得娇气十足。装腔作势,这些弱点在青春期尤其引人注目。她们的不适,以急躁、发脾气和流泪的方式表现出来。她们之所以喜欢大哭(许多女人后来仍保留着这一癖好),主要是因为她们喜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这不仅是对她们严酷命运的抗议,也是引人爱怜的一种手段。小女孩有时对着镜子大哭,以获得双倍的快感。
大多数少女的戏剧性事件,都和她们的家庭关系有关。她们想割断与母亲的联系:她们时而表现出对母亲的敌意,时而留住对得到她保护的强烈需要。她们很想垄断父爱,她们妒忌、敏感、苛求。她们常常编造故事,想像她们的父母并不真的是她们的父母,她们是被收养的孩子。她们把秘密生活归因于父母,冥想他们的关系。她们经常想像,父亲是被误解的、不幸的,他觉得妻子不是理想的伴侣,而女儿却可以成为他这样的伴侣。或者相反,想像母亲认为父亲粗俗、残忍是对的,母亲害怕同他发生一切肉体关系。幻想、表演、孩子气的悲剧、虚假的热情和古怪的行为——所有这一切的起因,不应当到女性的神秘灵魂中去寻找,而应当到女孩子的环境、她的处境中去寻找。
对一个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的、超越的主体的人来说,发现自身的劣等性原来是固有的先天本质,这是一种奇怪的体验:对任何把自己看做此者(theOne)的人来说,明白自己具有他性和相异性,这是一种奇怪的体验。当小女孩开始学习在世界上如何生活,领悟到在世界上做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时,产生的正是这种体验。她所属于的那个领域,处处受到男性世界的封闭、限制和支配:不论她把自己抬得多么高,到多么远的地方去冒险,她的头上总是有一块天花板,四周总是有墙挡住她的去路。男人供奉的众神在天上是如此遥远,以至对他来说,众神实际上不存在:小女孩却生活在人所扮演的众神中间。
这种处境并不是唯一的。美国黑人就知道,他们被部分融化于一种文明,虽然这种文明认为他们形成了一个低劣的等级。在理查德·莱特的《土生子》中,比格·汤姆斯在早期生活中所痛苦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决定性的劣等性,这种该诅咒的相异性,而这是他的肤色所注定的:当他看到飞机飞行时,他知道自己作为黑人是不被允许上天飞行的。因为自己是女人,小女孩知道,人们不许她去航海、到极地探险,不许她有丰富多彩的冒险生活和数不尽的快活:她天生与此无缘。在黑人和女人之间有着一个重要的差别:黑人在服从时会有一种反抗感,没有任何特权会补偿他们的严酷命运;而在女人面前却有一种共谋的诱惑。我早就想到过这一事实:和想获得主权自由的主体的真实要求一起出现的,还有生存者对顺从和逃避的非真实渴望。被父母、教育者、书籍与神话,以及女人与男人所虚构出来的被动快活,似乎很值得少女向往。她从小就受到教导要享受被动的快活。这种诱惑越来越阴险。随着她的超越的飞翔撞到更坚硬的障碍物上,她必然更加不幸地屈服于那种快活。
但是,女孩子如此接受她的被动角色,也就等于同意不加反抗地服从从外部强加于她的命运,这种灾难使她恐惧。年轻的小伙子,不论他是有抱负的,还是无所用心的和胆怯的,都会面向开放的未来。他会当一名海员或工程师,他会留在庄园或跑到城市,他会周游世界和变成富翁;他会感到在面对充满未知的未来时,自己是自由的。少女会成为妻子、母亲和祖母。她会像母亲那样理家,像小时候自己受照顾那样去照顾她的孩子——她只有12岁,可她的故事已在天国里写好了。她用不着虚构,每天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故事。当她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