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国内和平谈判
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我认为傅作义有把握控制局面才这样做的。”
当日黄昏,苏静进城找到邓宝珊,着急地说:“你进城时带的那封信给傅将军了吗?”
邓宝珊皱眉道:“有必要吗?”
“林、罗、聂三位首长要求必须尽快将信交给傅将军。”
邓宝珊看到苏静着急的样子,明白此信事关重大,于是穿上大衣,拿着信就与苏静一同乘车去中南海。
傅作义在客厅热情地接待苏静。邓宝珊乘机钻到内屋将信交给傅冬菊,让其转交给她父亲。
也许傅冬菊看完信后害怕刺激她父亲,并没有将信交给傅作义。1月31日,傅作义的部队全部开出了北平,解放军程子华兵团入城接防。次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封信的全文,傅作义看报后情绪非常激动,2月3日,他写信给林彪、罗荣桓,说:“两年半戡乱的严重灾难,我愿担当错误责任,愿意接受任何惩处。”
傅作义的心理压力很大。2月8日,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在北京饭店宴请傅作义和邓宝珊,他们做了长时间的谈话。
林彪用他那一向毫无感情色彩的语调,平静地说:“北平和平解放,使这座千年文化古都未受损毁,树立了‘北平方式’的新榜样,傅将军对此是有贡献的。凡是对革命事业有贡献的人,我们共产党绝不会亏待。希望傅将军今后为人民多作贡献,与共产党忠诚合作。”
傅作义说:“感谢林将军的鼓励。我过去内心矛盾很大,主观上有心替人民做事,客观上反而替有钱人(你们叫大买办资产阶级)做了保镖。我参加国民党进行的内战是错误的。你们占领沈阳后,我认识到不能再打了,中国今后当以共产党为领导。我本人今后愿意为人民服务。至于部队改编的事,你们怎么办都行,我没意见。”
林彪赞扬说:“傅将军有这样的态度非常好。”他清楚毛泽东写的那个通牒对傅作义刺激很大,于是说:“我们给你的那封信是合乎事实的,在报上公开,目的是为你的过去作一个结论,以便根据协议开始我们之间新的合作。既不因过去之罪抹杀今日之功,也不可因今日之功而含糊过去之罪。”
林彪对傅作义的经历及作战特点作过研究,这是他入关后的第一个对手,自然成为他“功课”的必修内容。他在政策性的严肃话题之外又扯了一些傅作义过去的战例,说:“毛主席曾给我打过一份电报,说傅作义的军事指挥水平远在卫立煌之上。”
傅作义内心对林彪并不怎么服气,因为林彪率领的是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而且有百万之众,他率领的部队不仅人数少战力差,还内部派系林立,无法与林彪公平竞争。他曾设想过如果各率一支实力相当的部队,未必会输给林彪,或者像古代两军之将阵前相搏,那林彪就更不是对手了。
然而,这些假设都是不现实的,现实就残酷地摆在面前,没有大将风度的林彪轻松地吃掉了他50多万人马。而他这位北伐战争时期就名震天下的“守城名将”,竟稀里糊涂地结束了他作为名将的历史。
林彪是何等精明之人,他猜出了傅作义的心思,说:“你今日之败,并非个人才能问题。东北、华北我军之胜利,也绝非我林某的才能问题。国民党违背人民利益,必定失败。在全国各个战场,国民党军队无论在谁指挥之下均遭惨败,并非华北一地如此。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聂荣臻、叶剑英等又对傅作义进行了一番鼓励和开导,但他思想上的疙瘩仍未解开。后来,他猜到了那封署名林彪、罗荣桓的信并非出自林、罗之手,于是他要求去石家庄面见毛泽东。
2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在西柏坡会见傅作义和邓宝珊。毛泽东一见面就亲切地握着傅作义的手,幽默地说:“过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