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三章 流放地日趋茂密
quot;沃尔库塔将成为一个工业生产中心,斯大林同志指示要清理这个地方quot;。)有些地区则只把男流放者送进劳改营。

    即使有人未被第二次判刑,quot;流放的结束quot;也是遥遥无期的。例如,在科雷马河沿岸一带,quot;释放quot;本来就只意味着离开劳改营的岗楼监视转入地方警备队的监督。流放实际上没有尽头,因为反正无法离开这个地区。假如真的允许谁短期离开科雷马来到quot;大陆quot;上,那他也会埋怨自己命苦的:因为他在quot;大陆quot;上呆不多久就会带着新刑期回到古拉格群岛去。

    流放地的天空本来就昏暗无光,而契卡行动处的努力使它变得更加阴森了。契卡行动人员锐利的目光、暗探们的小汇报、为了给孩子们挣得一块面包而不得不担负的、毫无乐趣的沉重劳动,这一切使得流放者经常生活在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的孤独中,他们完全被分割开了。在这里,人们之间不可能有监狱和劳改营里还可以进行的那种长时间的谈心,也听不到人们关于既往生活的回忆。

    因此,要搜集有关流放生活的材料是十分困难的。

    我国的流放地也没有留下多少照片。流放地即便有照像师,也只拍文件上用的照片,供给干部科和特别科用。给一群流放者拍照?几个人合拍?这是想干什么?怎么回事?必须立即报告保安部门:看,反苏维埃的地下黑组织!可以按照片一个个全抓起来。

    他们倒是有一回很谦恭地照了一张像(甚至出现在西方的出版物上):身体瑟缩在苏维埃的破衣烂衫里,暗淡无神,垂头丧气,曾几何时,都是一些桀骜不驯的人物--大名鼎鼎的玛丽亚?斯皮里多诺娃,伊兹梅洛维奇,马约罗夫,卡霍夫斯卡娅--他们往昔的桀骜不驯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他们不秘密地奔往首都了?不刺杀人民的压迫者了?不扔炸弹了?

    我国的流放地可没有给我们留下那样的集体照片。读者还记得吧,不是有一张几个人合拍的、表情相当愉快的照片吗?那上面左起第三人是乌里扬诺夫(列宁),右起第二人是克尔日扎诺夫斯基。他们都吃得饱饱的,穿得干干净净,不知道贫困,不从事劳动,有胡子的还把胡子修得整整齐齐,戴皮帽的戴的是上等毛皮帽。

    孩子们,看!那时候可真是暗无天日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古拉格群岛简介 >古拉格群岛目录 > 第三章 流放地日趋茂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