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同光
有原因不知其中有什么内情呢
赵洵倒没否认,此案两年前已有定断,但死者家属坚持有冤情。
姜慈一挑眉,两年前那岂不是一直在伸冤
赵洵也是半年前接任的大理寺,两年前他还在边关,对这些事情的消息自然没那么灵通,很多事情只能通过当年的案件卷宗来了解。
在座诸位里,郭越这位大理寺丞在大理寺供职时间最长,很多案件也是亲力亲为,说到这些事情时,对其中门道也是了然于胸。
此时,他接过话,在旁补充道:其实这也不是独例,官府查案,历来有诉冤情者。但任何案件,都讲究证据,很多时候证据不足,不好受理。
姜慈道:想必这一次是有充足证据了
这嘛……郭越迟疑地看了赵洵一眼。
赵洵如实相告,没有证据,只因伸冤一事,我才去翻看当年卷宗。我当年在京中时,与死者有过来往,知晓他为人。卷中所述情节与他平日做派相差甚远,所以有所怀疑。
姜慈略一琢磨,这些事都是她未曾在剧本中看到的桥段,此时亲身经历一番,倒是有点理解之前京中群臣对他颇有微词,这种追根究底又一板一眼的办事风格,确实容易招人不悦。不对,与其说是不悦,不如说是人人都担心下一个被审到的就是自己,这宫中前尘旧事那么多,按照赵洵这样翻案的势头,难说不会触到某些人的霉头。
不过赵洵在京中来往,按照他早些年就出征的说法,那会儿应当还是年少时吧
姜慈好奇问:不知死者是……
赵洵沉声道:鸿胪寺主簿,景同光。
正是,正是。郭越在一旁苦着一张脸,几句话将他说得头上冒汗,景大人那时任职鸿胪寺,负责处理来往文书,平日里也算得清闲。不知怎么的,某日他从京中来到江南镇,忽然身亡。当时府衙已经调查清除准备定案,但因此事涉及到京中官员,所以报给了大理寺。根据当时的情况,未曾发现景大人身故与鸿胪寺有什么关联,所以就依照府衙所判定案了。
所以大人才会到江南镇来调查线索。姜慈屈指抵在唇边,沉吟片刻,听起来,这位景大人的事,与那书院关系密切是书院里的人所害
与书院有联系是真。江南镇向来是文人来此聚赏之地,每逢春日,万里书院还会举行沐春宴,邀请各方人士前来。郭越将之前调查的情况一一说明,这位景大人平日素喜结交文人雅士,自然也受到邀请。那日,他因此从京城来到了江南镇。
下官当时未到现场,不过后来也曾听人说起。这位大人到了江南镇以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住在书院客房,而是去了镇上小住。当时书院中熟知景大人的书生也很奇怪,因为景大人去京城做官以后,很少有机会回到江南,每次来书院时都是在院中住下,好省下时间来和大家交流字画之类。而且他当时住在那个……
姜慈抬头看了郭越一眼,后者面露难色,忍不住开口问:住在哪郭大人为何不说了
郭越支支吾吾,半天才从唇缝里挤出三个字,……春风楼。
这名字……
姜慈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个什么楼,但单从这名字风格、以及郭大人这红着脸的情况上来看,此处是个什么地方她大概也能猜出一二了。
郭越继续道:也是在那里身亡的。
姜慈便问:既然如此,这春风楼中应该有知情者吧方才却不曾提及。
按常理来说自是如此,只不过这楼一年前因一场火毁了,楼中幸存的人也早就各奔东西,要想找到更是难上加难。
竟然还发生了这事……
郭越长叹一口气,后来我们找到书院,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毕竟当年景大人也没有在书院久待,据说沐春宴的第一日也只是露了个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