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京杭运河上的铁路桥
到运河之中,打破微波泛泛的水面,四溅起翻滚的浪花。饱受战火的大桥最终在这爆破的一声声巨大的爆炸中轰然倒塌。
离开望亭,第151旅及第305团向无锡以西的红菱镇转进,现在第51师主力已经快到达了南京郊外的淳化镇地区了,所以现在部队必须迅速赶往南京,去和那里的师主力汇合。而此时,其他各战线却是一团混乱。第18军第11师在11月20日撤退到无锡一线之后,于22日派遣所部第33旅救援查桥镇之第13师37旅,因为第37旅此时正在遭受日军猛烈攻击,很有被击溃的可能。
第33旅赶到查桥镇后,立即放弃攻击,首先肃清了公路上的日军,然后以第65团向镇内发动冲锋,以第66团迂回日军右侧翼。在镇内混战1小时后,日军溃退,第33旅完成了与37旅的汇合,并在掩护37旅撤退后,撤往无锡东亭镇防线,而此时整个战区的局势已经是一团糟糕了。
京沪线方向的日军,是在苏州、福山之线的中国军队弃守以后,由苏州西进,以3个纵队继续向南京前进,由常熟西进的一部分向无锡、江阴一线攻击,一部则是在太湖以南西进越过南浔镇向吴兴进犯,试图迂回锡澄线右侧背。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迁都重庆,最高统帅部则迁至武汉。
同时最高军委会下令成立第七战区,以第二预备军司令长官刘湘任战区司令长官,以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任战区副司令长官,战区长官部设于武汉,同时还下令刘湘指挥下辖第21军团及第23军团的第2纵队迅速东进,与司令长官部已由常州转移至皖南休宁县屯溪镇的第三战区协同,支持南京方面的首都保卫作战。
为了保证固守南京的部队能够得到策应,军委会在命令首都卫戍军“除固守南京既设阵地外,应与第三战区部队密切协同,相互策应,击破敌之围攻”的同时,还分别赋予第三战区、第七战区明确的作战任务,要求“第七战区除固守现地,即广德、芜湖地区外,其左翼须以有力部队留置于安吉、孝丰山地,相机攻击敌侧背,迟滞其前进;而第三战区依前令开始转进以后,须以有力部队分别留置于龙潭以南、广德以北各山地,迟滞敌之前进,掩护主力之行动,并破坏重要交通线;各战区须与首都卫戍军相策应,对敌作战保持动作之自由。其损失过大之部队,应酌令其撤退于宁国、芜湖以西地区,积极整理补充、待命”。
但是从一开始,整个首都卫戍司令部就出现问题,在兵力运用上,首都卫戍军虽然下辖孙元良的第72军、宋希濂的第78军、谷正伦的首都警备军,但实际上第72军也就仅下辖88师,第78军仅仅只有36师,至于谷正伦的首都警备军则是以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宪兵部队组成。
更糟糕的是,就在首都卫戍军编署开始展开的时候,军事委员会军法执行总部副监、南京卫戍司令兼宪兵司令谷正伦却以患病为由,辞去警备军军长职务,随宪兵司令部南撤湖南。这种情况下,只能由宪兵司令部参谋长、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萧山令,升任宪兵副司令、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率宪兵第2团、宪兵第10团和宪兵教导第2团留守南京。尽管就算是有谷正伦离职、兵力不足等不利因素,唐生智还是策定了南京城防御计划。
这一被称为“首都保卫军作战计划”的防御要案的第一方针便是强调:“保卫军为使第三战区主力军作战容易之目的,即利用雨花台、天堡城、红山、幕府山已完成之骨干工事,编成核心阵地,强韧守备南京,以牵制敌军。”指导要领更是着重要求“要塞以全力掩护长江封锁线,并协同核心守备队战斗;核心阵地,虽寸土不让敌军,但各守备部队须作物资及械弹上准备,以便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各守备地区应多筑掩蔽部,并赶筑永久与野战工事,及速编成坚固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