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仇恨与婚姻
子铁背台吉的儿子,从小没了父亲,由俺答的妻子伊克哈屯抚养成人;他原本聘了俺答的外孙女三娘子为妻,三娘子貌美,俺答竟纳为己室,他因此而忿忿不平,找到一个机会,率了十几个人前来归降。

    方逢时向王崇古报告这件事的时候,两人一致认为应该把握这个机会,解决多年来征战不休的问题;于是,王崇古一面非常礼遇的收留了把汉那吉,一面飞书奏报朝廷,提出了一套完整、详细的处理办法,并且和掌权的张居正以书信往来,商量他所拟定的对蒙古的策略。

    由于多年来对边事有着实际上的经验,对于蒙古各部及俺答的状况都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王崇古所拟定的策略非常的切中问题的重心;他认为蒙古各部时常南侵,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上的必需品有所欠缺,而不是为战争而战争;他们之所以采取以战争和抢劫为获得民生必需品的方法,主要的原因在于欠缺以正当方式取得的管道——基于这些认知,他认为解决边境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建立与蒙古各部的和平、友好关系,而以贸易的方法来让他们取得所需要的物质;因此,他建议朝廷,趁这次把汉那吉来归的机会,封赏他崇高的官爵,使他明白朝廷的诚意,也使俺答明白归降的好处;并且以把汉那吉做为向俺答交换赵全等九个汉奸,以永绝后患。

    这个建议奏报到朝廷的时候,交下廷议,满朝的大臣分成了赞成和反对两派,各持一说,议论纷纷;赞成的人认为“和平”确实比“战争”好,如能与俺答和平相处,从此边境无战事,百姓可得以安乐,朝廷也省去了开战的一切心力;反对的一派却以“汉贼不两立”为出发点,认为派大军将俺答等全部蒙古族歼灭才是正理,和谈则不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几个食古不化的人甚至引述历朝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侵的例子,证明胡汉和谈从无成功,反致亡国——两派的人在朝廷上展开了冗长的辩论,几天都辩不出结果来。

    幸好当时掌理国政大权的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在做了一番评估之后都非常支持王崇古的策略,因此,排除了众议,采行王崇古的主张。

    于是,明朝立刻下诏,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并且派人和俺答谈判;俺答的妻子伊克哈屯正因为失去了孙子而终日啼哭,弄得俺答烦她不过,忽然有了把汉那吉的消息,当然十分高兴,再加上派去谈判的人详细的向他分析了归降与否的利弊,俺答想清楚了,立刻就做出了决定。

    结果是皆大欢喜的——俺答捆绑了赵全等九个汉奸,送来交换了把汉那吉回去,祖孙相拥而泣,一起接受明朝的封赏。

    隆庆五年的三月,俺答接受明朝的册封为“顺义王”,所居的城命名为“归化”,以象征心中的诚意;他的部属、兄弟、儿孙也都得到了封号;明朝并且公布了贡市的办法,每年准许一百五十名贡使携马五百匹到京师“入贡”,马匹按等值给予马价,并准以所得的马价购买缯布等项物品,朝廷也另有赏赐。“互市”则每年为期一个月,在所指定的几个地方开放给双方百姓自由贸易,蒙古人以金银、牛马羊畜、皮革等特产与汉人的绸缎布匹、铁锅、铁釜、茶叶进行交易;熟知边务的王崇古深知自来胡汉冲突的一大原因是贸易不公,因此,他又防患于未然的制订了许多公平交易的办法,使交易导入正途。

    就这样,明朝和俺答的关系从战争步入了和平,并且是真正的和平——从此以后,东西长达几千里与蒙古为邻的边界,就再也没有战争发生。

    俺答死后,他的儿子黄台吉袭封为“顺义王”,三娘子依俗改嫁黄台吉,由于她也力主与明朝和平相处,也被封为“忠顺夫人”;黄台吉死后,儿子撦力克袭封,三娘子也改嫁撦力克,袭封,并依然力主和平——十多年来,两地的百姓得享安乐,不再有人因为战争而死亡了。

    王崇古的贡献实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努尔哈赤2·不死的战神简介 >努尔哈赤2·不死的战神目录 > 第二十三章 仇恨与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