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0069【朱院长的科学种田】
    上白村,水稻试验田。

    村民们正在围观种田仙法,这已经形成习惯,朱国祥每次来田里,大家都会跑来看热闹。

    朱国祥很喜欢传授农业知识,他指着稻田说:这插秧之后,秧苗会变得干枯,大家想必是知道的。

    村民们齐刷刷点头,他们当然知道。

    朱国祥继续说:秧苗移插变枯,是拔苗的时候,弄断了秧苗的根。我培育的秧苗,为何插秧之后,返青更快、长得更壮是因为控水旱育,苗根属实不多,而且也不深,拔苗时伤害不大。一旦插下去,苗根就很快恢复,而且还要疯长。而你们育的秧苗,根多且深,拔苗时伤害很大,返青时就长得不好。

    村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苗根的问题。

    回青期过去之后,情况更加明显,试验田里的秧苗,比旁边的田要健壮许多。

    也正因如此,村民才迫切想要学习。

    朱国祥说道:如今是分蘖期,水稻能不能丰收,关键就看分蘖分得好不好。水不能太深,要浅水勤灌……

    俺晓得,一个老农说,水灌太深,穗就发得慢。

    另一个村民不满道:刘二爷莫要打岔,听朱相公讲。

    朱国祥并不在意,他乐于跟农民交流:分蘖之初,需要追肥,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最急需的肥料,我且叫它氮肥。氮肥哪里有呢豆子里面有。豆粕、豆渣,都可以提供氮肥。一两斤豆粕撒下去,比泼几桶大粪更管用。

    村民们面露喜悦之色,他们今天又学到真东西了。

    用豆粕追氮肥的法子,是在明代普及的,宋代还真没意识到。这个时候的豆粕,主要用来喂猪、喂牛和喂马。

    朱国祥说道:这时追肥,最好伴着中耕和除草。能让田泥更透气,顺便把豆粕埋进耕开的土里,更有利于发根和分蘖。

    村民们默默记下,陆安更是抱着小本本,飞快用毛笔写字,他要整理成文字交给老白员外。

    朱国祥又说:到了分蘖后期,就得压着,不能分得太多。分蘖过多,也会影响收成。该怎么压制呢

    先前那个老农又喊:灌水!

    朱国祥欣慰点头:对,就是灌水,深灌能压住分蘖。但如果这块田太肥了,深灌就压不住了,需要排水晒田!

    白大郎不知何时也跑来听课,惊讶道:排水晒田,不怕秧苗枯死吗

    不怕,但要随时盯着,朱国祥说,要数秧苗的茎数,每天都来看,根据茎数的多少,选择是否还要排水晒田。

    白大郎嘀咕道:难怪俺家那几块肥田,有时候稻子长得很好,打谷时却没丰收。原来是田太肥了,深灌水压不住分蘖。这就好比小民之家,人丁太少不兴旺,人丁过多又养不起。俺家那些肥田不能丰收,就是生出太多子孙,個个都要吃饭,家里的口粮却不够。

    朱国祥再说:我现在来教大家,怎么判断分蘖的几个时期,主要看叶子的颜色……

    朱相公,朱相公!

    一个渔民忽然奔来,气喘吁吁道:刚才过去一支船队,俺看见朱秀才了,就站在船头,端的好威风!

    朱国祥转身朝江面看去,隐隐见到船队的尾巴。

    儿子即将去剿匪,他难免有些担心。可担心也没用,干脆继续传授农业知识,教导村民怎样辨别叶色,还教村民怎样判断合适的茎数。

    但凡种田经验丰富的农民,今天都受益匪浅。

    朱国祥讲的内容,他们很多都知道,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只能知道个大概,再按传统方法进行管理,更细化的东西他们全然不懂。

    特别是排水晒田压旺,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稍不注意就会把秧苗晒死晒残。

    一边讲解知识,一边指挥操作,等佃户把田搞好,朱国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朱铭全本简介 >朱铭全本目录 > 0069【朱院长的科学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