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杨可世喘一口气,迅速整理了队伍。他留下一百名士兵负责修理和保卫浮桥,保持两岸之间的交通线。这是非常重要的,却并不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任务,因为这个时候,人人都想跟随主将前去冲锋陷阵,建立歼灭敌军的大功,谁也不想留下来担任这个具有后勤性质的工作。
杨可世一眼瞥见在第一批登陆的士兵中间也有李孝忠在内。“这是一个可以放心把任务交给他的人。”他高兴地想着。立刻下命令:
“李孝忠,你留在这里指挥俺的三哨亲兵一百名,守住浮桥,不得有失。如有动静,随时派人来联络请示。”
还没有等到李孝忠的答复,杨可世就带着大队人马风驰电掣般地走了。
也只经过极短促的时间——正好和杨可世整理自己队伍的时间相等——辽军已重新调整了阵容,布置了一个“偃月阵”。所谓“偃月阵”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只是左右两翼环抱住河岸,中间一部分阵地向里面凹进去,准备把进攻的宋军随时吸入钳形包围圈中。这是一种常识性的作战布置。原先被宋军驱散的辽军,现在又迅速回到自己岗位上,按照指定的部位排列起来,阵容十分严整,仿佛在顷刻之间就在刚才还是光秃秃的平地上竖起一道人墙。杨可世虽然久战沙场,但在西北多山的战场上,却很少碰到过这种阵势。他不敢怠慢,亲自带着一部分亲兵,环阵巡视一下,不禁点头赞叹道:
“乱后能整,临危不乱,真不愧为一支劲旅。俺倒要好好地对付他。”
宋军留给辽军的时间和辽军留给宋军的空间都是十分有限的,那边的辽军刚刚布置好阵形,这里宋军的攻击就开始了。
杨可世先派吴革率领一彪人马“尝敌”,这彪人马挟着敌前登陆的余威,一鼓作气,直向辽军中央阵地突进。一阵猛打猛冲,把这部分辽军逼退几十步。
吴革是泾原路的队将,不但胆气过人,更兼谋略非凡,杨可世商准了种师道,把他调来总管亲兵营。这个调动虽然使他的军职降低了一级,但在统帅部领导核心成员的心目中,他的身价提高了三倍。大家都公认他是可造之才,假以时日,不难贮为国家干城之选。现在他发现辽军虽然后退,却没有溃乱。它好像一圈富有弹性的钢带,承受得起重大的压力,弯曲一下,一待压力减轻,它就弹回到原地。这分明是个劲敌。他们这彪人马,完成了试攻的任务,就掠着阵地从容撤回。
杨可世接着又命高世宣率领一彪人马作第二次的试攻。高世宣选择了敌阵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中间偏右、人马比较疏薄的阵地中冲过去。他自己让几个使用藤牌斫刀的亲兵掩护着,挽起大弓,瞄准辽军前队的队官就射。
高世宣的弓箭十拿九稳,他一连射倒二、三名辽军。然后发一声喊,企图利用辽军混乱退却的机会直冲进阵去。辽军的前队倏地分开了,第二线的弓箭手突出阵前,把箭矢飞蝗般地射来。他们以箭对箭,以多对少。高世宣恐怕部下吃亏,只得约退人马,自己殿后,回身射倒一名辽将,徐徐退回。
根据杨可世的经验,他拥有这样精锐的士卒,挟着雷霆万钧之势,两次试攻,都只获得有限的战果,冲不进坚阵去,这显然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了。
时间的因素对对方有利。进攻的锐气犹如刚刚出笼还冒着腾腾热气的馒头,时间拖延得越长久,热气消失得越多,敌方的阵地就越加巩固,战胜的希望也越加渺茫了。杨可世心里焦急,幸喜得李孝忠守护浮桥,十分得力。他们不为辽军的矢石所动,迅速修理好中断之处,牢牢地确保交通线,使得后方的增援部队,可以通过浮桥,大量开到。杨可世略略部署一下人马,重整队伍,把全军力量集中起来,仍然选择了高世宣刚才突阵时的敌方薄弱环节,亲自带头进行第三次真正的冲击。
这是最后的一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