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节
利的时机,为什么不马上行动起来,还要待什么机,伺什么隙?何况他手里持有几张有利的王牌,只要把它们摊出去,他就有把握把胜利争回来。他不回避种师道咄咄逼人的眼锋,反而迎着它,更加流畅、激昴地谈起来:

    “端叔和渐叔(赵隆字子渐)所说诸端,虽属老成深谋,据刘锜所知,却都是鳃鳃过虑,尽可放心的。辽金之事,这些年来,归朝人梯山航海,纷至沓来,迭有所闻。朝廷并未据以定策。直到后来派了专使去和金主完颜阿骨打通好,又派专人到辽廷去觇探虚实,三番五复,相互对证,这才知道所传非虚,端系实情。渐叔可知道令姻亲马都监和令坦子充父子俩这几年就被派往金邦,与完颜阿骨打折冲尊俎之间,首尾其事,已见成效。刘锜出都之日,闻得子充已经伴同金使入朝,御前奏对,定夹攻之期。众位如有不信,何不派人向子充打听一下,对辽、金之事及我军所处胜势,均可了然了。”

    刘锜发出了第一张王牌,突然提到马政、马扩的名字,众人的眼光顿时发亮,彼此交换着视线,似乎在点头议论道:

    “别人干下的事,也许不定可靠,他俩干的事,难道还会有错?”

    好像这父子俩的名字就是双重有力的保证,只要真是他俩出头干的事,就足以打破赵隆提出的任何顾虑而有余。

    全场的气温顿时升高。

    有人怀疑地,其实是希望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故意问道:

    “难道子充小小的年纪,也干得出这等大事?”

    “诸公都读过《三国志》,岂不知诸葛孔明隆中对时也只有子充这般年纪,对天下大势就了如指掌。安见得子充就不如古人?刘锜这番受命时,官家还亲口说到子充,说他办事干练,成效卓著哩!”

    “俺早说过这小子有出息,不枉赵参议结了这门亲事!”

    许多人同声称赞马扩,承认他立了功劳,干成大事,也就等于承认决策伐辽是正确的、英明的。他们的推论是简单的。刘锜抓住这个有利因素,乘机扩大战果。

    “马都监、马子充几番出入金邦,备悉辽、金两朝底细,将来用兵运筹之际,都是前线不可少的人才。只怕朝廷到时又另有任使,不肯放手。这个,种帅倒要向朝廷力争。”

    马政离开西军时,只是一个中级军官,马扩还只有承节郎这个起码的官衔,但在西军中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单单只有朝廷任命而未经基层战士批准的军官,他就不能够享有职位上应有的威信,他的指挥权和发言权都是不完全的,甚至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刘延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反之,如果他真正立过战功,具有“真正的军人”的素质,而为基层所公认,那么他即使没有任何军官的职衔,在实际工作中,特别在具体作战时,他就是事实上的长官了。大家听他的指挥,连军部也承认这个事实,马政、马扩都是属于那种“真正的军人”,在部队中享有比他们的职位高得多的信任和声誉。刘锜发出这张王牌是明智的,完全收到事前预计的效果。

    只要把赵隆打败,对付种师中就比较容易了,他接着只说:

    “至于端叔所虑我军来到过河北,虽是实情。但兵家用兵,全靠机动灵活,因时制宜,田地制宜,岂可局限于一隅之地,固步自封。记得当年周世宗统率禁旅北征,高平一战,大败河东兵,略地直至晋阳。后来旋师西南,席卷秦陇,饮马大江,后蜀、南唐望风披靡。后防既固,养锐北上,亲征契丹,刀锋所及,捷报频传,瀛鄚诸州,相继底定,大功已在俄顷间。倘非因病舁归,这燕、云之地,早已归我版图了。今我西军荟萃了天下的劲士才臣,锐卒良将,是朝廷的柱石,国家的干城,东西南北,何施而不可?周世宗能做到的事,又安知我们就做不到!瑞叔这论,未免有点胶柱鼓瑟了。愚侄妄言,请端叔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金瓯缺1简介 >金瓯缺1目录 >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