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御敌于关门之内
仗子、毛家屯一带,准备对进入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进行一次歼灭性打击。
然而,当担任诱敌任务的杨部将敌诱到预定地点后,主力部队尚未到达。
唯一按时到达的梁兴初部已是疲惫不堪。这场由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策划的歼灭战,就这样不战而罢。
11月24日杜聿明下达了攻打锦州的命令。担任迂回任务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军兵分两路,渡过小凌河,向锦州侧后进击。担任正面攻击的国民党十二军,倚仗优势兵力和强大炮火于26日发起攻击。东北人民自治军于锦州、锦县、二郎山等地同国民党军展开激战。
当天,我军即撤出锦县,放弃锦州。
锦州失守,辽西走廊东门洞开。东北人民自治军失去了遏止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共控制全东北的条件亦不复存在。
杜聿明部从突破山海关到攻占辽西重镇锦州仅仅用了十天。蒋介石发来电报,嘉奖杜聿明部全体官兵,并严令杜聿明,没有他的手谕不准继续向东北腹地前进。
撤出锦州后,林彪将黄克诚部、梁兴初部、杨国夫部和山东军区第二师罗华生部,集结于锦州以西、以南、以北的外围地带,伺机歼敌一部。28日,集结于锦州西南大小虹螺山地区的梁兴初和黄克诚部,向行进于高桥附近之国民党军后续部队进行侧击,但未达到预期战果。11月底至12月初,在北宁铁路锦西至锦州段俟机歼敌,又没能奏效。
1945年11月中下旬,东北人民自治军被迫放弃辽西走廊,退向东北腹地。
国民党“接收”东北,是有关协定与条约确定的,苏联红军完成《雅尔塔协定》所规定的义务后,必须将东北行政权交还国民党政府。蒋介石一面令杜聿明部停止推进,一面与美国磋商,希望利用美国军舰继续运兵北上,同时还利用外交手段疏通苏联,要求苏暂缓撤军,以便更多的国民党军开赴东北。
利用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蒋介石将新六军、新一军,第七十一军源源不断地运至关外。蒋介石的意图是,待后续部队到达后,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与共产党争夺中长路及其沿线的大城市。
面临着国民党军队即将开始的大规模进攻,作为处在第一线的东北局领导人,深感形势严峻。锦州失守后,“独占东北”的战略目标已无法实现。
下一步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
林彪是最先发言的。11月22日,他在那个“我有一个根本意见”的电报中,已向中央建议:“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应就地进行准备与充分训练,养精蓄锐,特别加强炮兵的建设,以待以后之作战。”林彪在电报中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放弃辽西决战的企图,撤往辽宁腹地;其二,部队必须进行准备与训练,才能“待以后之作战”。三天后,也就是东北人民自治军撤出锦州的前一天,东北局的重要领导成员陈云、高岗、张闻天经过认真研究,最后由陈云主持起草了致东北局和中共中央的《对满洲工作几点意见》。指出:“我们必须承认,首先独占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以独占满洲,这种可能性现在是没有的。因此,当前在满洲工作的基本方针,应该不是把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这三大城市,而是集中必要的武装力量,在锦州、沈阳前线给国民党部队以可能的打击,争取时间。同时,将其他武装力量及干部,有计划地主动地和迅速地分散到北满、东满、西满,包括广大乡村、中小城市及铁路支线的战略地区,以扫荡反动武装和土匪,肃清汉奸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扩大部队,改造政权,以建立三大城市外围及长春铁路干线两旁的广大的巩固根据地。”
由于内容比较多,《建议》分两次发往中央。中央在收到《建议》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