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金戈铁马壮军威
第一、第二团也各抽出一个连,组成两个临时抢修大队,配合哈尔滨铁道管理局职工,参加哈长线双城至陶赖昭间的铁路抢修工程,并于6月3日峻工。
上述各线的通车,不仅沟通了新老解放区的经济联系,而且为加强我秋季攻势的战备工作,支援我军解放锦州和围攻长春的作战,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948年秋,东北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大反攻的前夜,为适应大兵团作战需要,经东北局决定和中央军委批准,7月,以护路军属部队为基础,吸收铁路员工和技术骨干1200名,另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整编成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整编工作自7月下旬开始,至8月下旬基本结束,全纵队共计1.7万余人。
铁道纵队领导机关,由护路军领导机关与牡丹江军区领导机关一部合并组成,隶属铁路修复局直接指挥。纵队司令员由铁路修复局局长黄逸峰兼任,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苏进(后由铁路修复局第一副局长李寿轩兼参谋长),副政治委员由何伟兼任,供给部长郑思索。纵队下辖四个支队:
第一支队由铁一团、嫩江军区独立第三团及补入随军的铁路员工226人组成,共计4309人。支队长于磊,政治委员杜国平,副支队长钱潜,参谋长张进,政治部主任杨培君。
第二支队以铁二团、吉林军区独立第六团及补入随军的铁路员工221人组成,共计3407人。支队长刘震寰,副支队长萧春光,参谋长张峰铭,政治部主任李子华。
第三支队以护路军步兵第三团五个连、辽吉独立第三团两个营、牡丹江军区一个营及补入随军的铁路员工241人组成,共计3611人。支队长彭敏,政治委员徐斌,副支队长汪祖美、张云山,参谋长何海如。
第四支队以护路军步兵第一团三个连、辽吉独立第三团一个营、吉林独立第六团五个连、护路军梅河口两个大队及补入随军的铁路员工145 人组成,共计3996人。支队长郭延林,副支队长王景利,政治部主任刘益。
铁道纵队自成立之日起,便担负着直接为前方作战服务和与各地铁道员工密切配合,恢复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双重任务。东野总部对铁道纵队极为重视,罗荣桓政委曾亲临铁纵机关讲话,以多罗宁将军为首的苏联专家也具体参与了铁道纵队的整编工作。
当时东野正酝酿着辽沈战役,并将首战目标指向了东北敌军的主要补给地与战略要地锦州。在这样空前规模的战略大决战中,部队的调动、粮食弹药的供应,尤其是特种兵部队的运送,必须主要依靠铁路交通来完成。但当时靠近敌占区的铁路,多数己被我军出于当时的战略目的而破坏。于是铁道纵队成立后,立即投入了通往锦州、长春、沈阳铁路的抢修工程。
纵队命令第一支队继续完成原属铁一团的任务,沿新义线向义县抢修,以支援锦州作战;第二支队继原属铁二团的任务沿长吉线向长春抢修,以支援我军围歼长春之守敌;第四支队则待命于梅河口一带,暂时协助路局补修铁路;各支队并准备根据战役的发展继续前进抢修,以保证辽沈战役结束后,迅速沟通东北各主要铁路干线的运输联系。
各支队接到命令后,立即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抢修工程中去。由于铁道纵队全体指战员们的共同努力,东北铁路主要干线得以迅速通车。这不仅直接援助了辽沈战役和围歼长春守敌的作战,而且对恢复和发展东北生产,以及保证东野部队顺利入关参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后,为保障东北野战军即将向关内的进军,铁路急待南伸。第一支队遂于11月20日,沿北宁线继续向山海关挺进。当时为阻止华北侯镜如兵团援锦,此段铁路为我军破坏较严重。许多地段的钢轨翻倒在路基下面,枕木也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