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友好交流
一行人围了上去,几位技术顾问更是几乎要趴在动力腿上,各种拍照、观察,甚至有人试图用手指敲击不同的部位,似乎想从声音判断材质密度。
“这个关节设计很有意思,”一位俄国技术顾问指着膝关节复杂的机械结构。
“是纯电作动,还是电液混合?驱动单元的峰值扭矩和响应速度能达到多少?”
“目前采用的是高度集成化的电液作动单元,”陆宸回答得滴水不漏。
“峰值扭矩和响应速度还在优化中,主要瓶颈在于能源模块的小型化和瞬时功率输出。”
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公认的行业难题。
约翰逊博士带来的一个亚裔技术员则更关注细节,指着膝关节外侧一块复合装甲片上的细微裂纹:
“这是冲击测试留下的?能承受多大能量的冲击?”
“这是200公斤摆锤,5米高度的冲击结果。”陆宸坦然道。
“主要测试的是主体结构的抗冲击能力,装甲片的设计还在迭代,追求的是在保证一定防护力的前提下,尽量轻量化和模块化,方便快速更换。”
“200公斤,5米?”约翰逊博士在心中默算了一下,这个数据不算特别惊艳,但也绝对不差,属于主流先进水平。
他更好奇的是,这个“概念模型”的控制系统如何。
“陆组长,方便演示一下这个动力腿的活动能力吗?比如一些基础的屈伸、旋转动作?”约翰逊博士笑眯眯地提议。
这才是他最想看到的部分。
一个机械结构再好,没有强大的控制算法驱动,也只是一堆废铁。
陆宸看了一眼苏晚晴,苏晚晴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的姿态演示。”
陆宸走到控制台前,那是一个独立的简易控制台,与主服务器物理隔绝,上面只有几个基础的控制按钮和一块显示屏,显示着动力腿当前的姿态和几个基本参数。
“请注意,由于是早期模型,控制系统还比较简陋,动作可能不会非常流畅。”陆宸“善意”地提醒了一句。
他按下启动按钮,动力腿上的指示灯亮起,关节处传来轻微的电流声。
“膝关节屈曲30度。”陆宸发出指令,同时在控制台上操作。
动力腿的膝关节缓缓弯曲,动作稳定,但速度并不快。
“踝关节跖屈15度。”
踝关节也依令而动。
几个基础动作演示下来,波波夫上校和约翰逊博士表情各异。
俄国人似乎有些不以为然,觉得这动作略显迟缓,不像实战装备。
美国人则看得更仔细,他注意到虽然动作不快,但精度很高,停止和启动的瞬间几乎没有抖动和过冲,这说明其底层的伺服控制做得相当不错。
“陆组长,你们的控制系统是自主研发的吗?还是基于某些开源平台?”约翰逊博士看似随意地问道。
“核心算法是我们团队自主设计的,借鉴了一些机器人学的成熟理论。”陆宸回答。
就在这时,约翰逊博士团队中那个一直低头操作着一台特制平板电脑的技术员,眼中突然闪过一丝异色。
他似乎想通过无线嗅探的方式,捕捉动力腿控制系统与操作台之间的通信数据,或者扫描实验室内部是否存在其他可疑的无线信号源。
苏晚晴的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
之前在布置实验室的“对外展示”网络时,特意设置了一个公开的、无密码的wifi热点,名称极具迷惑性——“exoskeletodata_public”。
任何连接到这个热点的设备,如果尝试进行深度扫描或者端口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