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也在悄然变化。

    爸爸成了工作室的技术总监,带领团队研发更适合家庭使用的拍摄设备。

    妈妈则负责管理

    家庭影像馆。

    用她细腻的情感,帮助客户挑选最珍贵的记忆片段。

    而我,除了继续创作,更多精力放在培养新人导演上。

    12

    在一次国际纪录片论坛上,我带着父母一同登台。

    当大屏幕上播放着乡村影像学员的作品、家庭故事纪录片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指着台下的父母说:我的电影之路,始于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项与照片。

    但最显眼的位置,永远留给那张全家在乡村晒谷场的合影。

    照片里,父母的笑容灿烂,身后是村民们举着自制的摄像机,眼中闪烁着对光影的热爱。

    多年后,当我的孩子捧着迷你摄像机。

    追着爷爷奶奶拍摄时,我总会想起那个决定报考电影学院的夏天。

    六十岁生日那天,女儿将我拉进工作室的放映厅。

    银幕亮起时,泛黄的画面里。

    年轻的我正对着镜头紧张地介绍报考电影学院的初衷。

    身后的父母皱着眉却又满眼关切。

    原来她偷偷翻出了我学生时代的影像日记。

    将它与这些年我们全家参与的乡村影像计划、家庭纪录片素材剪在了一起。

    妈妈,你看。

    女儿指着画面中。

    十年前在山区教留守儿童拍摄的场景。

    那时她还扎着羊角辫,跟着爸爸在一旁递三脚架。

    如今的她已经接过了家族的摄像机,正在筹备关于非遗传承人的新项目。

    放映厅的角落,年迈的父母相互依偎,爸爸的助听器上挂着女儿送的卡通挂件。

    妈妈膝头摆着新织的毛线袜,说是要给即将出生的曾孙。

    行业颁奖礼邀请我们全家担任终身成就奖的颁奖嘉宾。

    舞台灯光下,我握着奖杯讲述:这个奖属于三代电影人。

    大屏幕上,爸爸年轻时改装设备的专注。

    妈妈深夜整理素材的背影。

    女儿为乡村孩子调试镜头的模样交替闪现。

    台下,曾经参与乡村影像计划的小夏已经成为纪录片导演,她举起摄像机,记录着这属于所有追光者的时刻。

    13

    我们将老宅改造成

    光影记忆博物馆.

    地下室陈列着爸爸历年来改良的拍摄设备。

    从笨重的老式摄像机到轻便的智能机器,每一台都贴着手写的使用心得。

    二楼展厅挂满客户捐赠的家庭影像故事。

    有百岁老人的生日宴。

    有异地恋人的重逢时刻。

    还有援外医生与家人跨越时差的对话。

    最特别的展区,是父母的

    爱情特展。

    当年他们在南大的合影、异国求学的明信片,以及无数个为我电影事业奔波的瞬间。

    某个暴雨天,一位年轻人冒雨冲进博物馆,捧着一台坏损的摄像机请求修复。

    他说这是临终父亲留给他的,里面存着全家最后一次旅行的影像。

    爸爸戴上老花镜,像修理精密仪器般拆开机器。

    妈妈则递上热姜茶,轻声安慰。

    当画面重新亮起,年轻人看着银幕上父亲教他钓鱼的场景泣不成声。

    而这一幕,又被女儿悄悄摄入镜头,成为博物馆

    修复时光

    专题片的开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影花简介 >影花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