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95章 海外消息
    夏蓉在汇报完东虞四岛的事务后,轻轻顿了一下,整理了手中那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奏报。她抬头看了眼朱昭熙的神情,这才接着说起海外十六藩王的最新动向。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大明的藩王分封之事一直在持续推进。除了第一批就前往海外就藩的藩王之外,剩下的七个太祖系的藩王代、肃、辽、庆、宁、沈、韩诸王也相继被封到了海外。

    各藩王刚刚赴任时,南洋地区的开拓尚处于初期阶段,各藩王手中掌握的力量相对薄弱,在南洋又是瘴疫频发,语言不通,族群复杂。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在陌生且充满挑战的南洋立足并发展,各位藩王只能选择联合起来,彼此依靠,共同攻略南洋地区。

    对于这些在南洋的藩王而言,最让他们感到头疼的并非是当地肆虐的瘟疫或是炎热的气温,而是那些固执的回回势力。

    南洋地域虽不大,但却分布着众多的苏丹政权,并且还有大量的回回信徒。若采取暴力镇压的手段,根本无法将其彻底清除;可要是对他们置之不理,这些回回势力又时常会做出一些让藩王们感到棘手和厌烦的事情。

    夏蓉有条不紊地讲述着这些情况,朱昭熙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发表什么看法。她心里清楚,要解决南洋的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步增加汉人的比例。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格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更何况,这些藩王也并非是没有头脑的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盘算和策略。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燕王以善战着称,宁王则以善谋闻名。靖难之时被朱棣坑走了朵颜三卫,之后更是被削藩成了一个在南昌的闲散王爷,在大明一直受到朱棣和朱高炽的压制,根本不能也不敢做出任何其他事情来。

    而如今到了新的封地,他仿佛重新燃起了豪情壮志。宁王根据朱昭熙给朱高煦制定的移民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移民策略进行了再次修改。他联合十六个王国,对这些土着人口人口进行了打散处理,各种教徒也未能幸免。

    宁王采用了一种类似“养蛊”的方式来对付这些教徒,他将来自大明、印度、尼泊尔、西亚等地的各类教派信众,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还是白莲教、道教信众,全部打乱混居,强行安排入新建聚落。

    他的逻辑简单粗暴:让教派之间自行内耗,削弱各自的力量基础,从而打碎一切可能威胁藩王统治的地方宗教势力。

    结果,自然是一地鸡毛。几年间,南洋多地教派冲突不断,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局势变得异常混乱,争斗激烈到了人脑子都快打成狗脑子的程度。

    整个南洋地区,包括朱高煦建立的越国和朱高燧掌控的扬国,土着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据统计,原本有四万万的土着人口,到现在差不多只剩下了一半。

    不得不说,大明的这些藩王似乎都继承了朱元璋的那种强硬甚至有些残暴的基因,下手也从来没有顾忌。在自己和大明移民拥有了相对充足的医疗保障之后,他们只关注自己迁移过来的大明人口,而将其他人口视为无足轻重的存在。

    在藩王们统治力量难以触及的地方,瘟疫横行、饥荒肆虐、杀戮不断,各种惨状屡屡上演。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藩王的势力却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中逐渐强大起来。如今,每个藩王内库里的财物数量都相当可观,甚至比大明的国库还要富裕。

    听到夏蓉汇报的这些情况,朱昭熙并没有感到意外。南洋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好地方,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生长,粮食一年可以三熟,而且还有不少的金银矿产等资源。

    这些新开辟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简介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目录 > 第95章 海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