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入京面圣如闯关,显微镜下龙颜变
大病一场,浑浑噩噩间,仿佛神魂离体,误入一奇境。见一皓首老者,自称‘造化道人’,言我大明虽有国运,然根基未固,内有饥馑之忧,外有强敌之患。道人悯我黎庶,故授儿臣几样粗浅‘造化之术’,言道可解燃眉,强固根基,以彰天德。”
“哦?造化之术?”朱元璋眉毛微挑,看不出是信还是不信,“说来听听,都是些什么术法?”
“其一,曰‘聚气化生术’。”朱寿开始忽悠,“乃取天地间废弃之浊气(指粪便厨余),以秘法引地气(微生物发酵)调和,辅以草木之精(草木灰),经七日蕴养,化腐朽为神奇,可得沃土仙药,滋养万物,增产粮食。青州流民,已得此药,正待春耕。”
朱元璋眼神微动。粮食!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秽土变沃土增产?虽然听着玄乎,但地方奏报言之凿凿,且效果似乎不假。
“其二,曰‘引雷破邪术’。”朱寿继续道,“乃取地火精粹(桐油),融五金之魄(金属容器?),以秘法引动天地间至阳之气(化学反应),瞬间迸发,其声如雷,其光如电,可涤荡妖氛,诛杀邪祟。当日流寇凶顽,儿臣迫不得已,以此术惊退之。”
他刻意强调了“迫不得已”和“惊退”,淡化杀伤力。
朱元璋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天雷!这玩意儿太有冲击力了!他盯着朱寿:“那‘雷’,当真可控?非是妖法?”
“回父皇,此术需特定之物,特定之法,且威力巨大,稍有不慎,反噬自身!儿臣亦不敢轻用!”朱寿连忙“澄清”,并适时露出心有余悸的表情,“当日情急,险酿大祸!此术凶险,非万不得已,不可擅动!儿臣愿将此术所需之物与禁忌,详录成册,献于父皇,由朝廷慎用!”
这是以退为进,表明没有私藏祸心。
朱元璋深深看了他一眼,似乎在判断他话中的真伪。半晌,才缓缓道:“那……八卦熔天炉,九转锻宝术,又是何物?”
“此乃其三,曰‘五行锻宝术’!”朱寿精神一振,重点来了,“造化道人言,国之重器,首在强兵。然强兵之基,在于精铁!授儿臣筑‘五行炉’,取大地之精(铁矿石),引地火之魄(木炭燃烧),借天风之力(鼓风),融金水之形(铁水),辅以奇石秘法(耐火材料和添加剂),千锤百炼,可得远超凡铁之‘精钢’!用以铸甲,坚不可摧!用以铸兵,削铁如泥!此乃护国卫民之根本!”
精钢!远超凡铁!护国卫民!
这几个关键词,精准地戳中了朱元璋的痛点!他一生戎马,深知精良军械的重要!北元未灭,海疆不宁,若有此等神兵宝甲……
朱元璋的眼神终于不再平静,锐利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射向朱寿:“此言当真?!精钢何在?!”
朱寿心中暗喜,脸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惭愧”:“儿臣惶恐!青州炉体初建,尚未点火开炉,精钢尚未炼出。然‘造化道人’所授之法,步骤清晰,用料明确,儿臣深信不疑!此乃儿臣绘制的炉体图样与部分材料清单,请父皇御览!”
他连忙从袖中(实则是从系统仓库临时兑换取出)掏出一卷粗糙的图纸和一张写着材料的纸,由老太监呈上。
朱元璋展开图纸,上面是朱寿凭借记忆画的简易高炉结构图,线条粗陋,但关键部位如炉膛、风口、出铁口等标识还算清晰。材料清单上,“赤心土”(耐火粘土)、“晶莹白沙”(石英砂)、“白石粉”(石灰石)等名词也透着玄乎。
朱元璋看得眉头紧锁。这图……实在不像仙家手笔,倒像个蹩脚工匠的草图。但上面标注的尺寸和结构,又隐隐透着一种……奇怪的合理性?他不懂炼铁,但直觉告诉他,这东西或许真有点门道。
就在朱元璋沉吟不语,御书房内气氛微妙之际,一个温和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