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破竹
走投无路。日军及时抓住这个弱点,将第73军各师以东、西、北三面分割包围,然后以一部突过澧水,从南面堵住第73军退路。同时,日军又派出许多尖刀般的小股部队,专门搜索和袭击第73军的军师指挥所。
14日早晨,日军在飞机炮火掩护下继续全力猛攻,第73军很快陷入混乱,军部与各师之间联系中断。上午8时左右,日军第3师团一部直扑77师指挥部,师部特务连立即与日军展开肉搏,后经该师直属机关部队参战,并进行拼死格斗,师部才免遭毁灭。中午时分,日军由易家湾渡过澧水,完成四壁合围,第73军陷入危境。下午3点,日军第13师团116联队攻入石门城北部第73军军部指挥所,军部大乱。
孙连仲获悉73军即将全军覆没,立即急电29集困军总司令王缵绪,要73军放弃石门南渡澧水突围。但此时该军已被四面重重包围,尤其是南下常德的方向,千万门枪炮喷出灼人的火焰,绝无出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暂5师彭士量师长带领一个警卫连左砍右杀找到被打散的军长汪之斌,果断地对他说:
“军座,你带主力赶快出城向西撤退吧,往西方向,看来日本人放松点。”
彭士量说得极准确,因为日军正是要把国军全部赶到西北的山地里去。
“那么谁来掩护?”汪之斌满头大汗,手足无措地问。
“我带暂5师掩护你们。快!快走吧!”彭士量躲避着飞来的枪弹,声嘶力竭地大喊。
军长汪之斌只得决定留下暂5师掩护,自己率主力向西突围。
汪之斌获得了生命,彭士量得到了英名。
彭士量的儿子彭子健几十年后回忆说:
父亲1906年8月5日出生在老家湖南浏阳杨眉村。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好行忠勇侠义之事。在中小学期间,他学习刻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深受教师的喜爱和同学们的拥护。父亲尤其喜欢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在当时,湖南曾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区之一,民主革命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父亲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目睹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横行霸道,逐渐萌发了打倒军阀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
1924年秋,父亲遵从祖父的意志考入湖北明德大学读书。毕业后,回故乡任教。后来,他听到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动东征讨伐陈炯明并准备出师北伐,消灭帝国主义走狗北洋军阀的消息,兴奋万分,遂决心投笔从戎,立志参加革命。于是,他反复对祖父讲明道理,说服了祖父,踏上了去广州革命根据地的征途。
在广州他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被分配到陆军第10师服役,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参加北伐。他带兵有方,赏罚分明,每战多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以英勇善战而著称。在率军参加北伐军江西战场的诸次战役中,屡立战功,数次打败孙传芳的军队。特别是在南浔线的攻坚战斗中,亲自率军冲杀,击溃优势的孙传芳军队,为保证主力部队歼灭敌人作出了贡献。以后,由于父亲工作勤奋,治军有方,被调到陆军第31师任副团长。
1932年,父亲考入陆军大学第十一期深造。在校期间,他又认真学习了各种军事专业课程,参加了各种军事演习和沙盘作业,进一步提高了军事指挥能力。这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步步进逼华北,大有灭亡中国之势,父亲目睹国家民族日益危亡,义愤填膺,力主对日作战,以捍卫国土、报效民族与国家,这充分表达了他热爱祖国,与日本侵略者势不两立的爱国立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父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屡建军功。在鄂西湘北诸战役中,率军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1942年调任陆军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