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形的天空。
开学第一周,这座曾让我魂牵梦萦的象牙塔,此刻在烈日下泛着冷冰冰的金属光泽。
同学,你的校园卡。
行政老师递来的卡片上,学号前赫然印着
T
字母
——
转学生的标记。
我下意识把卡片翻过来,却发现背面课程表上有个红圈:跨境税务案例分析(替代
REG)。
突然想起那个熬夜填表的晚上,泡面汤在通行证上留下的油渍。
叮。
电梯门在
15
楼打开,走廊公告栏贴着《优秀毕业生访谈》。
照片里清一色都是本地生,唯一的内地面孔旁边标注着:深圳分校交换生。
借过。
一个穿纪梵希
T
恤的男生擦肩而过,我听见他对着电话说:Daddy,我同你讲过啦,转学生个
group
project
我唔参加......
教室里冷气开得十足。
教授正在分发案例材料,我接过装订精美的《大湾区企业并购税务筹划》,却发现附录里全是繁体字。
下面分组讨论。教授敲敲白板,每组需要包含至少一名有实务经验的同学。
周围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粤语。
我攥着
CPA
成绩单站在原地,直到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女生走过来:你考过
AUD我们组缺审计背景的。
小组讨论室的玻璃墙上映出我的倒影
——
白衬衫配牛仔裤,在一群西装革履的同学中像个走错片场的实习生。
黑框眼镜女生递来咖啡:我叫阿
May,去年在普华永道香港实习过。
突然意识到,自己那份引以为傲的四大实习证明,落款是
北京分所。
傍晚的图书馆,阳光斜斜地穿过落地窗。
我翻开《香港税务条例》,发现第
88
页夹着张便签:这门课去年挂科率
40%——
XX届生留。
手机震动,老爸发来微信:今天和香港客户吃饭,他们说科大这两年排名涨得厉害。
望向窗外,海对岸的深圳湾灯火通明,某栋写字楼的
LED
屏正滚动播放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
玻璃窗突然映出阿
May
的身影:喂,Student
Union
在招校园大使,专门服务内地生。
她递来一张传单,时薪
120
港币,包粤语培训。
接过传单,发现背面印着往届生的留言。
有行被反复描粗的小字:在这里,你要比本地生努力三倍,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我摸出钢笔,在传单背面写下:报名截止日期:9
月
30
日。笔尖划破纸面,洇出个小墨点,像滴不服输的眼泪。
晚上九点,图书馆闭馆的提示音响起。
我抱着厚重的《香港公司条例》往地铁站走,听见几个本地生在讨论:呢个内地妹讲英文有北方口音,听住好奇怪。
福田口岸的夜风掀起我的刘海。
通关闸机前,我摸出校园卡,T
字头的学号在扫描灯下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