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往何处安身
放发配之地。刺史为朱符。
以上是全国十三个州的情况,在这些主要地方实力派中,支持董卓或拥戴朝廷的有刘虞、刘表、刘焉、陶谦、焦和、公孙度、公孙瓒以及凉州、司隶校尉、交州等势力;参加关东联军或给予声援的包括袁绍、袁术、韩馥、孙坚、刘岱、孔、陈温、王匡、张邈、曹操、鲍信、桥瑁、袁遗、张超、周颀等。
由于刘表、刘焉、陶谦、刘虞、焦和等实力派没有公开表态支持关东联军,一举击垮董卓集团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从初平元年(190年)下半年南方募兵回来,曹操一直呆在河内郡怀县,这里是袁绍的大本营。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曹操过着无所事事的日子,他所能控制的不到二千人中,大多数人远离家乡,由于看不到光明前景,队伍中不断有人开小差,人数在逐渐减少。
曹操也没有到附近招募新兵的打算,毕竟这是袁绍和王匡的地盘,跟他们抢兵源必然遭致猜忌。
此时,曹操派人把卞氏接到了怀县,一同接来的还有十六岁的长子曹昂、五岁的曹丕和一岁多的曹彰。曹昂已经长成了大人模样,骑马射箭都像那么回事,他一心想上前线打仗。作为曹家的长子,曹操觉得有必要让他早点接受锻炼,就把他放在曹仁手下,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在这段日子里,曹操写下了那首题为《薤露行》的名诗。诗中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就是薤菜叶子上面的露水,意谓人的生命就像它一样,太阳一晒,就会干掉。《薤露行》属于乐府《相和歌》歌辞,和另一首比较流行的乐府歌《蒿里行》一样,都是古人出丧时所唱的歌。曹操借旧瓶装新酒,借古乐府写当下的时事,在诗中写了董卓之乱,哀叹国家不幸、君王遭难、百姓受殃,写得悲凉慷慨。对这首诗,后人给予了极高评价,使曹操与杜甫一样也获得了“诗史”的称号(明代钟惺《古诗归》:“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酸枣那边又出了内讧,加上粮食告急,几路人马最终散了,回到各自驻地。袁绍正在密谋与韩馥争权的事,顾不上曹操。只有鲍信回到济北国后,重新召集了不少人马,期间他曾到怀县来过,跟曹操有一次密谈。
鲍信对袁绍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对曹操说袁绍其人野心很大,整天谋划自己的事,将来难免成为另一个董卓。鲍信说:“想制止袁绍,但力量又达不到,贸然行事只有招来祸患。唯今之计,可以暂到大河(黄河)之南,等待他内部发生变化(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鲍信的这些话,正说到了曹操的心里。对于袁绍的看法,他比鲍信更清楚,但以他现在的地位和实力,还不能有任何表露。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袁绍仍是一面旗帜,可以一呼百应,而他没有这样的天然优势。
不过鲍信的话提醒了他,曹操在考虑,继续呆在袁绍的身边不会有任何前途,只能作为袁绍的附庸存在。他应当寻找机会,脱离袁绍独立发展。黄河之南似乎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