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旷世奇才荀文若
的只是逃离洛阳。
荀没有去上任,而是回到了颖川郡,他的老家在颖阴县。一到家,他就告诉父老乡亲说:“颍川是四战之地,现在天下有变,这里必遭劫难,应该尽快离开,不要久留。”但故土难离,大家心里都很犹豫。这时候,韩馥的招聘团来颖川招募人才,应聘的人不多(莫有随者),荀带着家里人到了冀州。后来,董卓的军队果然侵犯到颖川郡、陈留郡等地,留在家乡没有走的人很多都被杀了。
袁绍夺了韩馥的位子,对荀谌、辛评、郭图等人表面上不错,但颖川郡人已不像原来韩馥在位时那样吃香了。这个时候的荀,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并没有引起袁绍的特别关注。由于有弟弟荀谌的关系,加上颍川郡荀氏的知名度,袁绍对他还算礼遇(待以上宾之礼)。
但荀对自己在这里的前景并不看好:一来袁绍此时帐下已是精英汇集,发展空间有限;二来袁绍反韩馥之道对颖川郡人予以压制,颍川郡士人的处境十分微妙;三来袁绍明里暗里纵容文臣武将争斗,弄得文武失合,说明袁绍虽有盛名,却很难有更大成就。
还有一个原因对荀来说挺重要,但却无法说出口,这与荀的家事有关。荀的正妻是大宦官、灵帝时“五侯”之一中常侍唐衡的女儿,那时权势如日中天的唐衡一心结交士林,想把女儿嫁给汝南郡人傅公明,但被傅公明拒绝。在唐衡极度难堪之时,荀的父亲、“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绲主动请求把唐小姐娶过来与儿子荀成亲,此事影响很不好(或为论者所讥)。
这件事记载在《典略》一书中,虽然裴松之对此表示过怀疑,主要是唐小姐的年龄和荀年龄不太相符,但这件事不会完全没影,可能不是唐衡的女儿,是其他宦官的女儿,总之这成了荀的一个污点。荀跟曹操一样,因为家族或家室与名声极差的宦官有关而承受有言与无言的诟病。
在袁绍那里,荀虽然受着上宾之礼的款待,但在颍川郡士人整体受抑制和排挤的情况下,远大的抱负无从施展,敏感的内心还要承受他人的暗中讥讽,对于出身名门、少年时代即为大名士何称誉的荀来说,留在邺县一天,就会痛苦一天。
荀的心境与此时另一个年轻人很相似,这个人就是郭嘉。
郭嘉字奉孝,生于170年,小荀七岁,此时二十二岁左右,他也是颖川郡人,跟韩馥同一个县。与荀不同,他出身寒门,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少有远量),后来喜欢暗中交结有识之士,可能就包括荀、辛评、郭图等人。郭嘉此时也在袁绍这里,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对袁绍的评价更差。他对老乡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应该认真辨别领导(智者审于量主),袁绍只是效仿周公那样礼贤下士的做法,但却没有领会用人的实质,他生性多疑寡断,好谋无决,想跟着他打天下、定霸王之业,简直太难了。”
郭嘉劝辛评、郭图离开袁绍另寻明主。辛评和郭图不太同意这样做,他们认为袁氏的恩德和威风布于天下,现在人们都来归顺,力量越来越强,放着这么有前途的地方,为什么还要离开?郭嘉知道他们听不进去,不再多说,就自己离开,找了个地方闲居起来了。
郭嘉离开前有没有跟荀商量不得而知。不过荀跟郭嘉关系很好,以后正是在荀的力谏下,郭嘉才重新出山,成就英名。郭嘉的出走,对荀深有触动,初平二年(191年)的一天,他终于也决定离开袁绍。
大概是这一年的冬天,在黄河北岸的东武阳,三十七岁的曹操与专程来投奔自己的二十九岁的荀第一次相见,二人做了一次长谈,谈完之后曹操激动异常,他拉着荀的手久久不放,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你就是我的张子房呀!”
张子房就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后来有人常常拿这句话攻击曹操,说他早就有野心,因为如果荀是张良,曹操就自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