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使长安
洛阳的渴望。曹操回到鄄城,就与荀、程昱、毛(应该还有戏志才)等人商议此事,荀赞成派人出使长安,向朝廷进贡。
毛的看法更进一步,他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毛说:“现在天下分崩,天子流亡,国家没有储备,百姓不能安居,这种状况难以持久。袁绍、刘表等人,虽然人多势众,但都缺乏远大志向,不能树基建本。当今之计,应该奉天子以令不臣,发展农业,积蓄军资,这样以来,霸业可成。”曹操认为他分析得很有道理(敬纳其言)。
毛字孝先,是兖州本地陈留郡平丘县人,当过县吏,为人清廉公正。中原地区陷入动荡后,他本想到荆州投奔刘表,听说刘表政令不明,能力有限,于是转道去了鲁阳。曹操担任兖州牧以后,征他为州政府的治中从事,负责州里的人事工作。曹操发现毛深有谋略,清正无私,就改任他为奋武将军府的功曹,从事人才选拔工作。以后曹操的地位不断提升,毛一直是人事系统的领导。
曹操一边忙着巩固兖州,一边考虑派人到长安走一趟,至于派谁去,曹操一时没有想好。这个人首先要有胆识和能力,因为此去长安路途险阻,要穿越各种势力以及黑山军的防地,必须随机应变,保证顺利到达长安并安全返回;其次要熟悉那边的情况,最好认识长安那边的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忠诚可靠,因为除了代表他以兖州牧的身份向朝廷进贡以外,还要找机会替他拜会几位在长安的老朋友。
想来想去,曹操觉得只有一个人具备上面的条件,这个人就是王比。
王比的个人情况不详,似乎很早就跟着曹操了,类似于家臣的角色,曹操多次委他以特别的任务,体现出对他不同一般的信任。如果真是曹操的家臣,他有可能在曹嵩时代便在洛阳的曹府呆过,熟悉此时仍在长安的丁宫、丁冲、钟繇等曹操的朋友。
初平三年(192年)冬天,王比受命出发,但一开始就极不顺利。
他们一行刚到河内郡,就被河内郡太守张杨扣留。曹操虽然没有跟张杨发生过冲突,但张杨跟袁绍曾经有过降而复叛的经历,曹操是袁绍的人,张杨自然不把曹操当成好人,他不想让王比过境。
这时候张杨身边出来一个人,劝他说:“曹操虽然跟袁绍是同盟,但二人情况不同,不可能永远相亲近(势不久群)。曹操现在虽然弱小,但他的确是个英雄,将军您应当结交他。现在刚好是个机会,应该帮他完成通使长安的事,并且上书表荐他。如果事情成了,曹操一定感激将军您。”
张杨想了想,觉得说得也是,于是同意王比过境。
这个帮曹操说话的人不是张杨的手下,而是张杨的客人,他的名字叫董昭。
董昭字公仁,老家是兖州刺史部的济阴郡,就是曹操现在的大本营鄄城所在的郡。他被举过孝廉,当过县令,后来在袁绍手下当参谋(参军事)。袁绍属下的钜鹿郡太守李邵等人想叛变投靠公孙瓒,袁绍抽不出兵来征讨,董昭自告奋勇愿只身前往把事情摆平。袁绍大喜,还以为他有什么好主意,问他具体如何办,董昭实话实说:还没有想好,只能随机应变(计当临时,未可得言)。袁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让董昭去试试。
董昭到钜鹿郡经过明查暗访,发现李邵反叛这件事是由郡里的大户孙伉等人在背后策划的。
董昭当即立断,将幕后分子一网打尽。由于来不及向袁绍请示,董昭伪造了袁绍的公文,说抓到敌人的间谍安平、张吉,据他们交待,孙伉等人暗中通敌,以为内应,现在发布檄文,将其逮捕,军法处置。
董昭用这一手段迅速平定了钜鹿郡,为袁绍立下大功。后来冀州治下的魏郡发生动乱,袁绍又派董昭兼任魏郡太守。董昭到境后软硬兼施,又平定魏郡。
董昭一再立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