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轰动一时的血案
韦曜的《吴书》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陶谦听说曹嵩想儿子,就派部将张带领二百人护送。曹家人很有钱,光值钱的东西就装了一百多车,张等人见财起了异心,在华县、费县一带将曹嵩等人杀了,抢光了东西,跑到淮南去了。
上述各种记载中,《世语》写得最细。说陶谦的人先把曹德杀了,曹嵩听到外面有动静,知道不妙就往后院跑,后院墙上有一道缝,他想从这里钻出去。跟他一块儿跑的还有一个他最喜欢的妾,曹嵩想让她先钻,无奈这个妾长得太胖,钻不过去,曹嵩没办法,只好跑到厕所里躲起来,但被人发现,一行人全部被杀。
考察一下这些说法,《吴书》最不可靠,这部书一贯吹捧孙吴,对于曹操能贬则贬。按照他的说法,陶谦是个大好人,好心好意办了个好事,曹操不仅不领情,事后还归罪于他,实在冤枉。
《世语》的说法有点像传奇故事,尽管细节很生动,却不可靠,陶谦如果想杀曹嵩等人,恐怕早就动手了,琅邪国在他的地盘上,非等曹操来接人他才动手吗?况且,把人杀得一个不剩不符合陶谦的利益,如果他真想跟曹操翻脸,把人控制起来作为人质也许更明智。
当这些不同的材料摆在司马光面前时,经过慎重分析,他采用了《后汉书·陶谦传》中的说法。是这样记述这件事的:“前太尉曹嵩避难在琅邪,其子操令泰山太守应劭迎之。嵩辎重百余辆,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掩袭嵩于华、费间,杀之,并少子德。”应该说,这个说法比较合理。
不管怎样,曹嵩、曹德等数十口全部被杀死在泰山郡华县附近,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否则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版本了),这已成为事实。与此有关联的,一个是徐州刺史陶谦,他是重大的犯罪嫌疑人;另一个是泰山郡太守应劭,这个著名的学者、《风俗通义》的作者,害怕曹操连他一块儿追究,干脆弃官而逃,到邺县找袁绍去了。
消息传到兖州,还在定陶休整的曹操几乎不敢相信,他简直疯狂了。
虽然父亲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一向不看好,但作为自己事业上最大的支持者,父亲一直对自己都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自己起兵以来,父亲整天担惊受怕,不敢待在谯县,远避琅邪国,如今又命丧他乡,说起来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由于曹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活着回来,应劭又不知去向,对于整个事件的经过,曹操不是很清楚。但曹操不用太多思考,就得出结论:这件事只有一个人能做,也只有一个人敢做,那就是陶谦。
陶谦,我要让你血债血偿!
曹操迅速调整了计划,命令部队停止休整,全部进入战备状态。他要亲自领兵杀往徐州,找陶谦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