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迟来的任命
要大事,曹操已经信不过他了。于是安排他到外地鲁国任国相,这里是孔子的故乡,孔子主张孝,更主张忠,孔子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就是“移孝入忠”,曹操让毕谌到鲁国去,就是让他继续思考忠与孝的关系。
跟毕谌情况差不多的还有魏种,曹操对魏种很赏识,担任兖州刺史后曹操有资格推荐孝廉,他推荐了魏种。兖州反叛时,曹操说:“假如都参加叛乱,魏种也不会的。”后来听说魏种竟然也参加了叛乱,曹操大怒:“魏种如果没逃到南越、北胡,我就决不放过他!”
叛乱平息,魏种也被抓了,捆着带到了曹操面前。但是,曹操的怒火却不见了,说:“魏种这小子是个人才呀!”解开绳索,继续用他。后来,魏种在曹操手下一直干到了河内郡太守。
曹操在处理毕谌和魏种事件上很理性,他知道必须尽快平息兖州人的不满和恐惧,弥补以前处理兖州事务的不足。
对于下一步的行动,曹操汲取了第二次征徐州的教训,考虑军事行动应该暂停,抓紧时间巩固地方。荀等人也认为,吕布投奔刘备以后,他们二人未必能真心合作,如果此时攻打徐州,他们反倒会团结起来,不如先观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内斗。
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现在,曹操终于可以把精力放在对兖州的治理上了,他多次向程昱、毛等兖州本土人士征求意见,毛劝曹操重视农业,发展经济,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建议,对曹操日后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毛替曹操分析道,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动荡,国家的经济将陷入更大的困难,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就是物资供应和装备,对此必须早做准备。唯今之计应该鼓励农业生产,积蓄力量,成就霸业。
毛的思想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十分有远见的。经过长时间的天灾人祸,各地的经济几陷于崩溃,粮食和其它军需物资很难保障,要成就大业,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曹操立即下令在“曹统区”范围内着手恢复农业生产,到第二年夏收时,“曹统区”农业得到一定恢复,曹操手里积累了足够的粮食。这些粮食成了曹操的秘密武器,让他处处居于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