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直对上苏宏达暴怒的视线,也扫过林薇那张泫然欲泣的脸。
她的声音不高,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刻板的平静,却在死寂的书房里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像冰珠子砸落地面:
苏董,如果我没记错,这只‘钧窑薄胎茶壶’,是上个月港岛苏富比秋拍上,编号Lot235的那件高仿争议品。
她顿了顿,无视苏宏达瞬间凝固的暴怒和一旁林薇骤然僵硬的泪脸,以及老股东错愕的目光。
特征之一,苏晚举起手中的碎片,让光照在断面上,钧窑真品的胎土淘洗细腻如膏泥,断面致密。但这块断面有明显的颗粒感和气泡残留,说明胎土淘洗工艺不到位,更像是现代工艺下刻意做‘旧’的结果,急于模仿老物件的老而不够沉。
她又换了另一块碎片,展示釉面下的胎釉结合处:特征之二,真品钧釉在高温窑变后,流动性强,形成聚釉滴,边缘自然垂落。而这里,她的指尖点在碎片边缘釉面堆积处,釉层堆积过于规则生硬,边缘转折锐利,明显是用模具压制出来,模仿垂釉的效果,缺乏高温流动的天然气韵。
她平静的目光锐利如刀锋,直直刺向林薇:特征之三,也是最大的漏洞。Lot235的高仿底部,为了隐藏新仿的马脚,画蛇添足地在烧制后手工雕刻了‘奉华’款的印记。钧窑真品带款本就极其罕见,即便有,也是书写款,刻款多为后仿臆造,而且这刻痕刀工生涩,深浅不一,最重要的是——新!太新了!刻痕内部釉光刺眼,毫无岁月沉淀的温润感。苏董,您要查一下壶底碎片的刻痕吗(注:奉华是宋钧窑带款瓷器,存世极少,多为凤毛麟角国宝级藏品)
苏晚的目光最终落回苏宏达脸上,声音平稳得近乎残酷:
这件拍品当时因为数位行家指出疑点而流拍,后来疑似被一位内地‘神秘买家’以远低于流拍估价的费用‘捡漏’了。专业收藏杂志《品鉴》上一期的封面文章就对此进行了扒皮式揭露,直指其为顶尖高仿。您……没看吗
她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转向书桌对面墙角高处那个毫不起眼的广角监控探头:至于‘不小心’碰倒……林总监带我来参观时,这只壶的位置就紧贴着桌沿。而从我刚才被推撞时手臂接触的角度和力度模拟……她站起身来,目光直视林薇瞬间煞白如纸的脸,根本不足以将其撞落到那个方向。
苏晚的声音如同冰冷的判决:我建议立刻调取十五分钟前,林总监调整物品位置(如果她碰过的话)和我进入书房后直至事件发生前的完整监控记录。真相如何,一目了然。
书房里落针可闻。
苏宏达脸上的血色从消失到回归,变成了一种难堪的铁青色。他死死盯着林薇,后者脸上的泪水早已干涸,留下的只有惊恐和无法抑制的慌乱,精心维持的优雅面具裂开一道巨大的缝隙。
老股东王董则震惊地看着苏晚,眼神从鄙夷变成了难以置信的审视。
够了!苏宏达猛地打断,声音带着压抑的沙哑和难以言喻的狼狈。调监控那只会让他的脸被打得更响!一件东西而已!碎了就碎了!林薇,你……他看向林薇,那眼神复杂难明,有怀疑,有震惊,更多的是一种被愚弄的愤怒——不是为苏晚,而是为他自己居然被一件赝品打脸,在股东面前丢了大脸!他最终只是厌恶地挥了挥手,都出去!
苏晚点了点头,没有再看任何人,径直绕过地上的碎片,拉开书房的门走了出去。在她即将跨出门口时,微微停顿了下,侧首,留下一句轻飘飘却如重锤般砸在苏宏达和林薇心头的话:
看来,以后真正珍贵的东西,还是要摆在更牢靠的地方才行。
既是说那只假壶。更是另有所指地讽刺了某些心思不正、占据位置的人。
门在她身后关上,隔绝了书房里尚未散尽的赝品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