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94章 税制沉疴
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商税”的重要性,其实是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的!

    洪武年间,太祖便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商税征收体系:在各府设立“税课司”,在各县设立“税课局”,在重要的交通要道、关隘、市镇,则设立相应的“分司”或“税卡”。整个体系,自上而下,层层管理,不可谓不严密!据史料记载,洪武年间,全国共设立了四百五十多处隶属于朝廷的商税机构!其征收上来的税银,皆统一解送至京师太仓,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补充。

    当时商税的主要来源,有两大项:

    其一,便是“塌房税”,也称“官店钱”。即由朝廷在各地交通要道和重要城市,兴建官方经营的客栈、货栈,所有过往的行商坐贾,都被强制要求必须入住这些官营塌房,并按照其携带货物价值的三十分之一,向朝廷缴纳税款。

    其二,则是“市肆门摊税”。此税起于洪熙元年,后在宣德、正统年间,逐步推广于全国。即在城乡集市,对所有开设店铺、摆设摊位的商人、小贩,按照其经营规模和商品种类,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款。甚至……连那些在城郊种植蔬菜、挑担进城贩卖的普通菜农,也要缴纳“菜园税”!

    ----------

    然而,太祖高皇帝苦心建立起来的这套商税制度,在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之后,却早已是弊端丛生,形同虚设!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势力的壮大,他们对朝廷征收商税的抵制情绪,也日益高涨。而那些本应代表朝廷利益的文官集团,其中许多人本身便出身于江南士绅商贾之家,或与地方商帮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在他们的“支持”和“呼吁”之下,原本还算有效的塌房税和门摊税等主要商税,在万历朝之后,便已是举步维艰,几乎收不上来几个钱了!

    中央朝廷收不上税,地方官吏却并未闲着!他们打着各种“合理”的旗号,巧立名目,滥征苛捐杂税,并将其中大部分都中饱私囊!这种官逼民反的行径,也直接或间接地,激起了无数的民变和地方动乱!

    而朝堂之上的党争,更是对商税制度的败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魏忠贤等所谓的“阉党”当政之时,为了搜刮钱财,也曾一度加强过商税的征收,设立了许多新的税卡和税监。但他们此举,并非是为了充实国库,而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其手段之酷烈,搜刮之民脂民膏,更是令人发指!这也使得“商税”二字,在百姓心中,几乎等同于“苛政”和“盘剥”。

    待到东林党人重新执掌朝政之后,他们虽然也并未从根本上废除商税制度(毕竟国库空虚,也需要钱),但因其自身与江南士绅商贾集团的密切关系,对于商税的征收,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效果微乎其微。国库,也因此而日益空虚,最终到了连京营兵士的粮饷都发不出来的窘境!

    ----------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

    他深知,大明朝的财政,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若非他去年当机立断,以雷霆手段,抄没了周奎、陈演、郑三俊等一批东林党巨贪的家产,恐怕……他这个皇帝,连支撑到今日的御驾亲征,都做不到!可笑的是,这些平日里满口“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东林君子们,其家中搜刮出来的金银财宝,竟比那些臭名昭着的“阉党”余孽,还要多上数倍!

    “商税……并非没有!”

    崇祯皇帝在心中怒吼,“而是……根本没有征到那些真正该收税的人的头上!”

    真正被各种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始终是那些最底层的、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而那些富可敌国的江南士绅、垄断了各种贸易的商贾大豪,却总能凭借着他们在朝中的“保护伞”,以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启明1644简介 >启明1644目录 > 第294章 税制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