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2章 落日雄狮


    “陛下,臣等以为凭借大同镇的守军,坚壁清野、死守据点,敌军不出半月便会无功而返。”以杨荣为首的一众文官纷纷给出观点和对策,他们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却难以打破这压抑的氛围。

    在一番激烈争吵后,朱棣依据众人意见,采纳了杨荣的对策选择按兵不动,同时给大同守军增加补给,并调动周边部队火速赶往,支援友军。

    正月初八未时,凄厉的马蹄声再次撕裂紫禁城的静谧。

    三封样式各异却内容相同的六百里加急战报呈至御案,此时朱棣正在对着舆图推演大同防线,指节还无意识叩击着宣府重镇的标记。

    王忠接过其中一份战报时指尖微微发颤——封蜡上凝固的血珠,昭示着这份战报穿越百里生死路的惨烈。

    奉天殿的铜鹤香炉腾起袅袅青烟,却掩不住空气中骤然弥漫的肃杀。

    文武百官再次聚集在奉天殿,虽然不知此次战况如何,但从皇帝凝重的面色,群臣也能看出前线战事应该吃紧。

    王忠也不顾群臣的反应,尖细的嗓音兀自回荡在空旷的大殿内:"大同总兵急奏!正月初七丑时至卯时,鞑靼部约有三万大军分多路突入长城,东路游击将军阙忠所部与敌血战于聚乐堡……”

    随着战况细节的展开,不少文官攥紧朝笏的手指开始微微发白,武将们袍服下的肌肉则变得紧绷如弦。

    最震撼的噩耗如重锤砸落:

    游击将军阙忠身中三箭仍死战不退,直至力竭坠马。他临终前死死攥着染血的军旗,喉咙里挤出的最后话语竟是“保住粮道”。

    当王忠念到“全军二千二百人死战不退,仅存五百三十七人”时,殿外突然卷进一阵狂风,将烛火吹得明灭不定,不少文官都忍不住发出压抑的抽气声。

    朱棣的指节捏得发白,龙椅扶手传来细微的吱呀声。这位曾数次率军征战漠北的帝王,此刻眼底翻涌着比塞北狂沙更汹涌的怒涛。

    朱棣想起永乐八年亲征漠北时,阙忠还是一个在中军帐斟酒的小旗,如今却化作战报上一行冰冷的文字。

    “追封阙忠为忠勇伯,允许子孙后代世袭罔替!所有阵亡将士赏银双倍!"朱棣猛地踹开脚边的矮凳,震得地砖嗡嗡作响,"所部其余幸存者全都就地晋升两级,再按照朝廷旧制进行赏赐!"

    满殿称颂声中,朱高炽却注意到父亲扶案的手在微微颤抖——显然皇帝对群臣此时此刻的歌功颂德并不满意,甚至心有怨气。

    "够了!"朱棣突然暴喝,洪亮的声音在梁间回响,久久不散,满朝文武顿时安静下来,"粉饰太平的话留着给死人说!"

    帝王抓起案上战报,狠狠甩在群臣面前空地上,信纸展开时发出裂帛般的声响。

    "阿鲁台这条老狗,去年刚递降表,今年就敢带着三万狼崽子撕破盟约!"帝王布满血丝的眼睛扫过众人,"他哪来的胆子?背后是不是有瓦剌人在捣鬼?"

    朱高炽望着父亲剧烈起伏的胸膛,忽然想起乾清宫墙角僻静处堆积的药渣——太医院每日熬煮的人参黄芪,怎么也填不满征战岁月里留下的病根。

    殿外晨光渐浓,寒风卷着雪粒扑在窗棂上,将帝王的身影映得愈发佝偻。

    此刻的朱棣,不再是史书上威风八面的永乐大帝,而是个被岁月与战火折磨得疲惫不堪,却仍要为江山社稷撑起一片天的老人。

    奉天殿内鎏金蟠龙柱上,烛火在穿堂风中明明灭灭,将群臣的影子投映在青砖地面,似群魔乱舞。

    夏元吉率先撩起绯色官袍重重跪伏在地,象牙笏板叩击金砖发出清脆声响:"陛下天纵神武,昔年四出漠北犁庭扫穴,四海宾服。如今阿鲁台这跳梁小丑居然犯我边境,若陛下御驾亲征,必能以雷霆之势,让这些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简介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目录 > 第22章 落日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