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埋首苦干,丹心为戎
些更高深的丹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先把眼前的“仗”打好,才是正事。前线的烽火狼烟,通过这小小的外伤署,将他的心境锤炼得更加坚韧务实。
日子一天天过去,西境的战报如同雪片般传入京城,每一次都带来更沉重的消息。蛮族与妖族的联军攻势越发猛烈,边军和镇妖司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对丹药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太医院,尤其是外伤署,彻底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空气中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药味和挥之不去的疲惫气息。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连轴转地工作,但产出的药膏似乎永远也填不满前线的巨大缺口。
陈纤歌建立的那套“预处理、标准化、流水线”作业法,在外伤署迅速推广开来。刘牧尝到了效率提升的甜头,干脆将续筋膏和止血散这两条最主要的生产线,都交由陈纤歌协助管理。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埋头搅拌的药工,而是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个环节的材料供应慢了,哪个小组的搅拌手法不到位,哪个药工因为疲劳出现了疏漏,他都要第一时间发现并协调解决。
起初,一些资历老的药工对他这个“毛头小子”指手画脚还有些不服气。但陈纤歌并不以势压人,他只是用精准的判断、清晰的指令和以身作则的投入,一次次解决了实际问题,保证了生产线的顺畅运行。当大家发现按照他的调度,不仅整体效率更高,个人的负担也因为更合理的轮换而有所减轻时,那点不服气渐渐变成了信服。
“陈小子,这边b组的龙骨粉快用完了,库房那边还没送过来!”
“小陈管事,你看我这缸膏药的火候是不是差不多了?”
“纤歌,下一批的油脂配比是不是要根据这批药材的湿度稍微调整一下?”
不知不觉间,外伤署的药工们已经习惯了向陈纤歌请示和汇报。他虽然没有正式的官职,却俨然成了这两条生产线的实际负责人。
刘牧乐得清闲,将这摊子事放心地交给陈纤歌,自己则腾出精力去处理更复杂的伤药调配和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他看着陈纤歌将原本有些混乱的场面梳理得井井有条,效率稳步提升,心中对农长派这小子过来的用意,又多了几分猜测。这绝不是随便塞个闲人那么简单。
这天,陈纤歌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效率瓶颈——分装和封存。
药膏搅拌好后,需要由专人将其小心翼翼地分装到统一规格的小瓷瓶里,然后用蜡封口,贴上标签。由于需求量实在太大,负责分装的几名药工和杂役忙得手忙脚乱,常常是搅拌好的药膏堆在那里等待装瓶,而前方的搅拌工位又因为没有空置的石缸而停滞下来。
“这样不行,分装的速度跟不上搅拌的速度,整个流程还是卡住了。”陈纤歌皱着眉头观察了半晌。
他又开始琢磨。现代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再次浮现在他脑海。
“刘医丞,”陈纤歌找到正在核对出库清单的刘牧,“小子有个想法,或许能加快分装的速度。”
“哦?说来听听。”刘牧抬起头,对陈纤歌的“奇思妙想”已经有了几分期待。
“我们可以把分装、封蜡、贴标签这三个步骤分开,让不同的人专门负责一个环节。就像一条线一样,药膏从搅拌缸出来,第一个人负责快速舀入瓶中,不用追求完全装满;第二个人负责检查分量、补齐或刮掉多余的,然后迅速传递给下一个人;第三个人专门负责封蜡;第四个人专门负责贴标签。每个人只做一道工序,熟练之后,速度应该能快很多。”陈纤歌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描述出来。
刘牧摸着山羊胡,眼睛微眯,在脑中模拟了一下这个流程。“嗯……听起来似乎可行。但会不会因为太快而出错?比如分量不准,或者封口不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