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抱怨了一通,王国强手扶着皮带,道,“你们是南湖日报的记者,肯定比那个狗屁记者的水平高,希望你们实事求是的反映问题,不要听风就是雨,我叫什么名字,名片上有,我是个粗人,说话不好听,你们是文化人,也别见怪。”
王辉意识到王国强不是什么是什么善茬,寒暄了两句,几人驾车离开产业园,进了村里后,把车停在一处隐蔽的角落,在村里走街串巷,先后采访了几名村民,而其中自然又为了向沈东认错的赵三宝。
一通暗访下来,不但没有村民反映土地被强征问题,反而当夏瑞雪诱导性地提到了这个问题时,受访的村民们全都表示对这次土地被征用很满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征地补偿标准很高。并且在提到村委会的工作时,受访村民都无一例外给出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对第一书记沈东的评价很高。其中要数赵三宝,对沈东为村里的工作吹的是天花乱坠。
接着,带着半信半疑的怀疑,三人又去了果蔬大棚,在果蔬大棚基地,完整地看到了村里的果蔬产业发展情况,当看到在果蔬大棚内村民们忙碌的场景和一车车三轮车向外运输蔬菜的情景时,三人对村民们的说辞又相信了几分。
颇为郁闷地上了车,夏瑞雪一脸困惑,“王主任,怎么情况和南湖农民报的文章全是反着的?这高庄村的发展似乎没有那篇文章中说的那些问题呀。”
这次来林州暗访关于征地这样的三农热点问题,南湖日报社并没有提前通知林州当地,王辉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行踪早就被东川镇掌握,虽然只是怀疑镇村都提前做了安排,但从看到的,听到的与那篇文章所说的问题大相径庭后,他觉得有些情况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徐向钱这人我认识,新闻写的不错,能抓住热点,但人品一般,咱们在这里暗访结束以后,等回到省城我和徐向钱见一面,了解一下他在那篇文章中的观点是怎么得来的,同一件事物,哪怕是阳光直射的事务,也总有阴暗面和阳光面,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
徐向钱那篇文章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高明之处就是把高庄村的征地工作写成了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乱象,上升到了农民生存的高度,引起了南湖日报社的注意。
被报社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安排资深三农记者王辉带队下来暗访,力求拿出一片客观真实的关于基层土地问题的调研文章。
这会儿三人已经饿得不行,王辉看了看表,道,“好事不在忙上,还有一件事咱们需要核实,南湖农民报那篇文章说征地工作中有村民受伤住院,这个情况得核实清楚,咱们先返回镇上吃饭,去医院核实完这个情况后,咱们再杀个回马枪回村里,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发现。”
三人都觉得目前看到的听到的,并不是百分之百就是村里的真实情况,决定先去镇上吃饭,让村里误以为他们离开而放松警惕,到时候再突然返回村里,没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村委会办公室里,沈东虽然连屁股都没挪,但各方面的情况却都汇集到了他这里。
他相信村民们会对自己和村里的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而汇集到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在随即暗访中,村民们对村里和自己的工作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让沈东备受鼓舞,这三个月来的废寝忘食没有白费。
有时候想想,和自己一点也不沾亲带故的村民们,都会为自己给村里的贡献而在记者面前说好话,可曾经以为关系实属不错,工作上没少帮的宋梅,却会在赵三宝去县政府告状时,为了抢走副主任的机会,在暗中落井下石,背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