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始打鼓,怕不够分,手上的尺寸就自然紧了。轮到咱俩最后,嘿嘿,可不就捡着‘剩饭’了量得马虎,尺寸也短。
我恍然大悟,心里不禁暗暗佩服。
这哪里是简单的偷懒这是把队长的心思摸透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对付平均主义和基层管理者心理的实用心理学!这需要多么细致的观察和算计。
李憨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对我说:叔,记住了,在这土里刨食,光傻干没用。以后跟着我干,保准你不吃大亏。这叫啥他顿了顿,一字一顿地吐出几个字:苦、干、不、如、巧、干!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进了我刚刚踏入社会生活的心里。
它不那么高尚,甚至有点投机取巧的嫌疑,但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它闪烁着一种源自底层生存本能的、令人无法忽视的智慧光芒。
李憨的巧,是在夹缝中为自己争取一丝喘息空间的本事,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又在生活中不断锤炼的生存之道。
第三章:红烛与嘴甜
岁月像村口那条浑浊的老河,不紧不慢地流淌。
转眼间,我和李憨,以及村里那批同年的伙伴,都到了该娶媳妇生娃的年纪。
媒人的脚步在周沟村各家门槛上踩得越来越勤快。
同龄的伙伴,家境稍好、成分清白的,陆陆续续都定了亲,有的甚至已经抱上了娃娃。
只有李憨,依旧形单影只。他那顶地主崽子的帽子,在谈婚论嫁这件事上,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沉重刺眼。
好姑娘一听是他家,头摇得像拨浪鼓;家境差的,也怕沾上这黑五类的边,影响后代。三哥和憨子娘愁得头发都白了大半。
终于,转机出现在邻村。媒婆喜滋滋地跑来,说赵家洼有一户姓赵的人家,闺女叫秀莲,长得那叫一个水灵,大眼睛,长辫子,身段也好。可惜,也是成分高,家里爷爷辈据说有历史问题。
这闺女心气儿高,挑来挑去耽误了,现在也成了老姑娘。
媒婆一拍大腿:守仁大哥,你家憨子,她家秀莲,这不正合适吗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这四个字,像一把双刃剑,割开了希望,也带着宿命的苦涩。
三哥家哪敢挑拣,赶紧备了不算丰厚的彩礼,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
秀莲家那边,在沉重的现实压力下,也点了头。
新媳妇进门那天,李憨难得地穿了一身半新的蓝布褂子,头发也梳得溜光,脸上堆着笑,但那笑容深处,有掩饰不住的忐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新娘子秀莲,果然如媒婆所说,俊俏得很。
大红袄子衬得她皮肤更白了,只是那双漂亮的大眼睛里,没有新嫁娘的娇羞喜悦,只有一片冰冷的抗拒和深深的屈辱。
她低着头,像个木偶一样被人摆布着完成了仪式。喜宴上的热闹喧哗,仿佛与她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
闹洞房的人散了,红烛摇曳,映着窗棂上的大红囍字。
然而,属于李憨和秀莲的洞房花烛夜,却陷入了一片死寂的僵局。
无论李憨如何笨拙地示好,甚至鼓起勇气去碰秀莲的手,都被她像触电般狠狠甩开。
她缩在床角,紧紧抱着自己的包袱,眼神像两把小刀子,冰冷地刺着李憨,带着无声的控诉:
她不甘心!她不愿意嫁给另一个黑五类的儿子,重复自己父母那看不到头的灰暗人生!
一连几个晚上,李憨用尽了他能想到的所有方法,软语相求,甚至学着戏文里唱几句不成调的酸曲儿,秀莲就是油盐不进,像一尊美丽而冰冷的石像。
三哥看着儿子日渐憔悴,眼神里的光一点点熄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