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民国二十三年,秋雨比往年更缠绵,也更阴冷。绵绵不绝的雨丝像一张巨大的、湿透的灰网,将整个县城严丝合缝地罩住。空气里弥漫着腐朽木头和深巷积水特有的腥气,丝丝缕缕,无孔不入,钻进人的骨头缝里,带来一种挥之不去的粘腻寒意。

    我缩在书房的藤椅里,背后一盏昏黄的旧式台灯在雨夜中艰难地撑开一小圈光晕,勉强照亮摊在膝头的县志残卷。墨迹在潮湿的空气里微微晕开,字迹模糊。父亲顾长山失踪,已整整二十年。县志里关于那场轰动一时、最终却不了了之的鬼戏班集体消失案,语焉不详,只留下几行冰冷突兀的记载和无数令人脊背发凉的猜想。二十年时光冲刷,当年的惊悸早已沉淀为县城角落里的窃窃私语,以及父亲书房深处那个从不开启的沉重樟木箱上,积满的厚厚灰尘。那箱子像一块沉默的墓碑,压在我心头。

    窗外,雨点敲打着瓦片,单调而执着,催得人昏昏欲睡。就在眼皮沉重得快要粘合之际,一种异样的感觉毫无征兆地攫住了我——仿佛有一道目光,穿透了紧闭的窗棂和厚重的雨幕,冰冷、粘滞,牢牢地钉在我后背上。

    我猛地打了个寒颤,睡意瞬间烟消云散。心脏在胸腔里失序地狂跳起来,擂鼓一般。一股寒意顺着脊椎蛇一样急速爬升。我僵硬地、一寸一寸地扭过头,视线投向那扇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木格窗。

    窗台上,赫然多了一盏灯。

    那灯非金非玉,通体是沉郁得化不开的青色,仿佛凝固了千年的湖水,又像是深秋荒野里幽幽燃烧的鬼火。灯身看不出材质,古朴得近乎蛮荒,上面隐约刻着些扭曲盘绕、难以辨识的阴刻纹路,在窗外微弱的天光映衬下,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邪异。灯里并无灯油灯芯,却诡异地亮着。一团小小的、青白色的火焰,在灯腹深处无声地跳跃着,光晕冰冷,没有丝毫暖意,只将周围一小片湿漉漉的窗台映得青惨惨、绿幽幽。

    那光芒,带着一种活物般的恶意,直直地刺入我的眼底。

    我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全身的血液似乎都涌到了头顶,又瞬间褪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彻骨的冰凉。是谁能在这样的大雨之夜,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样一盏邪门的灯,放在这二楼的窗台上

    一种强烈的不安驱使着我,几乎是手脚并用地从藤椅上挣扎起来,踉跄着扑到窗边。冰冷的雨水气息混杂着窗外泥土的腥味扑面而来。我颤抖着伸出手指,指尖触碰到那青玉般的灯壁——一股难以形容的寒意瞬间刺入骨髓,仿佛握住的不是灯,而是一块深埋地底的万年寒冰。

    灯壁光滑冰冷,入手沉重异常。就在我手指触碰的刹那,灯腹内那团青白的火焰猛地向上一蹿,光芒暴涨,旋即又缓缓平息。跳跃的光影在灯壁上诡异地流动,竟慢慢汇聚成一行清晰、扭曲、仿佛用指甲硬生生抠出来的字迹:

    廿载尘封,戏台犹温。故人相邀,青灯引路。明夜子时,荒村古台,不见不散。

    落款处,赫然是两个更加扭曲狰狞、仿佛带着无尽怨毒的字——吴班。

    吴班这两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我的记忆深处。县志残卷里那模糊的字句猛地清晰起来——名伶吴吟秋携‘霓裳班’献艺于城南荒村古台,一夜之间,班主伶人并观者数十,尽皆无踪,如鬼似魅,唯余空台一座,灯火数盏……县志上那个班主,就叫吴吟秋!父亲顾长山,正是当年负责调查此案、最终也离奇消失的警察之一!

    二十年前的鬼戏班!那早已沉入时间泥沼、被所有人视为禁忌的鬼戏班,竟在二十年后,用一盏妖异的青灯,向我发出了邀约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死死攥住,每一次搏动都牵扯出窒息般的剧痛。父亲书房里那个沉重的樟木箱,箱角缝隙里暗褐色的、早已干涸的污渍……无数破碎的念头和冰冷的恐惧碎片般在脑海里冲撞。父亲失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青灯诡戏简介 >青灯诡戏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