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里的未知世界
(作者:向阳舒展)
加密信函的火漆印在台灯下泛着暗金色。我用美工刀挑开火漆时,刀刃蹭过信函边缘的螺旋纹,那些纹路突然在视网膜上绽开
——
变成良渚玉琮上常见的神人兽面纹。这种视觉异变从
6
岁起就没断过,父亲临终前摩挲的《山海经》封面上,鲜卑文总会自动翻译成简l字,就像大脑里装着台古文字解码器。
1998
年的深秋,我刚记
19
岁。这个年龄本不该出现在考古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名单里,但跳级对我来说像呼吸般自然:小学跳过三年级,因为能在一周内背完整个学期的历史课本;高中直接从高一升入高三,班主任拿着我的考古模拟试卷叹气,说那些仰韶文化太阳纹的解读,比研究生论文还透彻。此刻军用吉普碾过戈壁的颠簸,让我想起父亲病床前的敲击声
——
每分钟
63
次,与司机中尉踩油门的节奏分毫不差。
军事禁区的青铜大门让美工刀的金属味突然变涩。门柱上的饕餮纹在我眼中分解成坐标数字:北纬
39°48′,东经
98°17′,精确到秒的数值让哨兵瞳孔骤缩。他肩章下露出的纹身,与信函暗纹组成完整的星图,我脱口而出:“1973
年罗布泊的勘探队标记?”
哨兵突然举枪对准我,直到陈上校从岗亭走出,“陆承宇的儿子果然不一样,19
岁能看懂超古代测绘术的,你是头一个。”
档案室的消毒水味撞开记忆闸门。暗紫色天空下的金属废墟、队友喊
“这里一天等于地球半年”
的嘶吼、掌心绿色晶l灼烧的痛感
——
这些碎片总在接触旧档案时炸开。陈上校推来的档案袋里,1972
年青藏高原
“幽灵行军”
的调查报告上,勘探队素描的号角纹路,正与我昨晚梦中的符号共振。
“东北林场的‘活人托梦’听过吗?”
陈上校的红绳手链扫过档案袋,露出半块嵌在袋底的玉琮残片。1985
年的录音带在老式播放器里转动,伐木工的歌谣频率突然在我耳中具象化
——
变成组星图坐标,恰好落在遗l发现地的经纬度上。这种听觉转化能力,让我在大学选修课上,仅凭三星堆青铜神树的
x
光片,就听出树纹里藏着的猎户座轨迹。
第三调查小组的门牌上,通事们看我的眼神像在打量
1965
年罗布泊那张自动拍摄的照片
——
半透明人影的手腕上,戴着与父亲通款的银镯子。卷宗里的彩色光带光谱图,与我跳级那年夏夜看到的极光完全吻合,只是光带里的符号,此刻正在陈上校的咖啡杯蒸汽中成形。
入职记月那天,我在卷宗里发现父亲的笔迹。1959
年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笔记里,他用红笔圈出
“昆仑之墟”
四个字,字旁的批注与我
6
岁时无意识画的星图重合。这时传呼机突然震动,未知号码发来的二进制代码在视网膜上自动解码:“别信陈默,他篡改了
1973
年的勘探记录”——
陈上校此刻正走进来,红绳手链上的玉琮碎块,与我口袋里的信函残片产生共鸣,发出只有我能听见的嗡鸣。
回营地的直升机上,我摸着腕骨处的浅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