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章 古墓盲盒
白色的瓷碟中。

    “唐代的饮茶方式,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不通。”

    司澄的声音变得柔和而富有磁性,仿佛一位说书人,将听众缓缓引入那个遥远的大唐盛世。

    “那时的人们,主要是饮用经过蒸青、捣碎、压模、烘干等工序制成的团茶或饼茶。”

    她拿起那个迷你的茶碾模型。

    “饮用前,需要先将茶饼烤炙,然后趁热捣碎,再用茶碾碾成粉末。”

    她用小巧的茶碾,在瓷碟中象征性地碾磨着那些茶粉。

    “这个过程,追求的是将茶末碾得尽可能细腻。”

    接着,她又拿起那个迷你的茶罗模型。

    “碾好之后,还要用茶罗进行筛选,去除粗末,得到最精华的细粉。”

    她模仿着罗茶的动作,虽然只是模型,但她的神情却十分专注。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形容上好的茶末,是‘碾成黄金粉,十分细滑熟’。追求的就是这种极致的细润。”

    她将处理好的、象征性的“唐茶粉”展示给镜头。

    “煮茶时,会将处理好的茶末投入沸水中,加入盐、姜、葱、橘皮等调料一通煎煮,最后分到茶碗中饮用。这种饮茶方式,我们称之为‘煎茶法’。”

    “博物馆常客”:“原来唐代喝茶还放盐和姜啊,口味有点重。”

    司澄笑了笑。

    “是的,唐人的饮茶更像是在喝一种调味的羹汤,与我们后世追求茶之本味的清饮有很大区别。”

    “这也是不通时代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L现。”

    稍作停顿,司澄将唐代茶具模型收起,目光转向了那包“宋点茶粉”和宋代茶具模型。

    “说完了唐代的煎茶,我们再来看看宋代的点茶。”

    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文人士大夫对茶的品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点茶法也应运而生,并且发展到了极致。”

    她拿起那个乌黑的建盏模型,又拿起一把现代的小巧茶筅。

    “虽然盲盒里没有提供迷你的茶筅,但我们可以用这支现代的小茶筅来代替,感受一下点茶的精髓。”

    她将少许“宋点茶粉”放入铺了一块深色绒布、模拟建盏的宽口小碗中。

    然后拿起装了些许温水的小汤瓶模型。

    “宋人点茶,非常讲究水质、水温和注水的技巧。”

    她模仿着宋人点茶的姿势,先注入少量热水,将茶粉调成均匀的茶膏。

    “这个过程叫‘调膏’,要确保茶粉与水充分融合,没有干粉颗粒。”

    随后,她再次提起汤瓶,开始分多次环绕注水。

    每注入一次水,她便手持茶筅,在碗中迅速而有节奏地搅动、击拂。

    她的手腕灵活而稳定,茶筅在碗中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点茶的关键,在于‘击拂’。”

    司澄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要用茶筅的筅锋,不断地搅动茶汤,使其产生丰富而细腻的泡沫。”

    “宋人有点茶高手,能通过注水和击拂的次数、力度、速度,控制茶汤的浓淡和泡沫的厚薄,有所谓的‘七汤点茶法’,每一汤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要诀。”

    直播间的观众们看得目不转睛。

    “茶禅一味”:“老师的手好稳啊!这击拂的动作,没有长时间的练习是让不到的。”

    “古法手工爱好者”:“原来点茶这么讲究!每一个细节都有说法。”

    “爱听故事的猫”:“感觉老师的手是尺子吗?动作也太标准了!”

    弹幕里充记了赞叹。

    司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直播开通古今盲盒简介 >直播开通古今盲盒目录 > 第3章 古墓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