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化学反应
的表情依旧平静,眼神却锐利如炬。
“综合以上几点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这尊所谓的‘西汉陶俑’,并非真正的古代文物,而是一件彻头彻尾的、现代批量生产的仿制品。”
“它利用了消费者对‘盲盒’的好奇心理,以及对‘文物’的向往与崇敬之情,通过夸大宣传和虚假包装,进行高价销售。”
“这种行为,不仅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更是对我们宝贵文化遗产的一种伤害与亵渎。”
她的声音平实,每一个字却都掷地有声,带着不容辩驳的力量。
直播间的弹幕,在这一刻,彻底沸腾了!
“实锤了!彻彻底底的实锤了!司老师牛逼!”
“退钱!必须退钱!这种无良商家就该被曝光!让他关门大吉!”
“感谢司老师科普避雷!差点就上当了!以后再也不买这种来路不明的‘古墓盲盒’了!”
“太过分了!竟然用这种工业垃圾来冒充文物!良心何在!”
“支持司老师!守护文化!抵制假货!”
愤怒的“某宝买家123”再次出现,连发了好几条信息:“司老师!我这就去平台投诉!要求假一赔三!有您的直播视频让证据,看他们还怎么狡辩!”
各种要求退款、投诉、抵制的弹幕刷记了整个屏幕,其中还夹杂着无数对司澄的感谢与赞美。
司澄静静地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弹幕,心中百感交集。
有揭露真相后的释然,也有对文化传承现状的深深忧虑。
她轻轻放下手中的那尊已经“原形毕露”的仿制陶俑,看向镜头,目光清澈而坚定。
“守护我们文明中那些真实而宝贵的印记,不仅仅是文博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都应该肩负起的使命。”
“今天的‘打假’,并非是为了攻击某一个特定的商家或者产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醒大家,在面对五花八门的‘文化消费品’时,能够多一份警惕,多一份辨别能力。”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真实历史、真实文物的尊重与珍视。”
“因为,只有真实,才有力量。只有真实,才能传承。”
第六章:来自官方的橄榄枝
司澄的“盲盒打假”直播,如通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网络。
直播结束后的几天里,其引发的舆论反响,远远超出了司澄最初的预料。
首先是那家涉事的“探秘古墓”盲盒商家。
在确凿的科学证据和汹涌的舆论压力下,他们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灰溜溜地下架了所有相关的盲盒产品。
紧接着,其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封避重就轻、毫无诚意的“致歉声明”,试图将责任归咎于“供应链审核不严”,并承诺对已购买的消费者进行“退货退款处理”。
然而,这样的说辞,显然无法平息众怒。
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古墓盲盒造假”、“化学染料充当文物”、“文化碰瓷”等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走高。
不少主流媒L也纷纷跟进报道,对司澄这种以专业知识为依托,进行科普式打假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
《光明日报》评论称:“科普打假,守护文化根脉,让伪劣无处遁形。”
《中国青年报》则发文赞扬:“以科学之光照亮文玩市场乱象,青年一代正在用自已的方式传承文明。”
一时间,“司澄”、“盲盒打假”、“显微镜下的真相”等关键词,成为了网络热搜榜上的常客。
司澄的直播间粉丝数量,也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