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五三章 孔子的领悟
他相信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管仲从坏人变好人了。

    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四十而不惑

    就在孔子回到鲁国的当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回国的路上特地去了一趟齐国,然后经过鲁国回国。

    到鲁国的时候,季札的长子突发心肌梗塞而死,于是季札决定就地葬掉儿子再走。孔子听说了,说:“季札是吴国最懂礼仪的人,我们要去观摩一下。”

    于是,孔子带着几个弟子去现场观摩季札怎样埋葬儿子。

    季札首先找人挖了墓穴,墓穴不深,还没有挖到泉水。季札长子入殓的时候,就穿着平时穿的衣服。下葬以后,又在墓地上堆土,长宽和墓穴相当,高度到可以让人靠。土堆好之后,季札袒露左臂,望右绕着土堆走,一边走一边哭,走了三圈。之后季札对着墓说:“骨肉又回到土里去,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你的灵魂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说完,季札就带着随从上路了。

    “嗯,季札的做法完全符合礼制。”孔子对学生们说,他也算是又学到了知识。

    因为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在鲁国官场有什么前途,所以孔子现在开始专心教学,把这当成了自己一生的职业,谋生的唯一方式。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在教学和学问上狠下工夫,不再像从前那样虚浮,对于世态也看得比较淡定起来。

    心态摆对了,位置摆对了,孔子的境界也就开始有了大幅的提升。

    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些体会,都是这段时间得来的,也是孔子身体力行的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三年后,到鲁昭公三十年,这一年孔子四十岁。这个时候孔子已经非常博学,看事物能够客观分析,一针见血。

    “嗯,我对人世间的道理感到不再迷惑了。”四十岁这一年,孔子这样总结自己。

    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鲁昭公死了

    鲁昭公三十二年,鲁国出了一件大事,鲁昭公薨了。鲁昭公死在了齐国的乾侯,到死也没能回到鲁国。

    齐景公虽然没有能够帮助鲁昭公回国,可是也算够意思,鲁昭公二十七年他出兵攻占了鲁国的郓地给鲁昭公居住,好歹也算让鲁昭公住回了鲁国。不过没过多久,季孙派兵又把郓地夺回来了,鲁昭公只好又住到乾侯去了。

    鲁昭公把希望寄托在晋国人身上,原本晋顷公有意帮助鲁昭公,可是当时的中军帅范鞅收了季孙家的贿赂,劝说晋顷公不要管鲁昭公。而宋国和卫国本来也有意帮助鲁昭公,一看晋老大的态度,大家的心也都凉了。

    到鲁昭公三十一年,这一年范鞅已经退居二线,魏舒担任中军帅,而晋定公登基,决定出兵帮助鲁昭公回国,借这件事情重树国际威望。这个时候,老腐败范鞅又跳了出来。从受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个角度说,范鞅也算是个负责任的腐败分子了。

    范鞅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无法阻止晋定公出兵,那么就只能曲线救国了。范鞅派人紧急去了鲁国,把当前的情况通报给季孙意如,让他火速前来晋国主动认罪,范鞅可以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说春秋之七·孔子世家简介 >说春秋之七·孔子世家目录 > 第二五三章 孔子的领悟